首页>本刊特稿

高原湿地守护记

2025-09-30 11:05:00 【关闭】 【打印】

  

西藏雅尼湿地壮丽景色 图/本刊记者 喻 捷

  在世界屋脊的东南缘,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青藏高原的凛冽寒风在此相遇,造就了这片独一无二的生态秘境—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跳动着珍贵的生命韵律。高海拔湿地生态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再复原。有这样一群守护者,他们在黎明时出发,用脚步丈量着季节的更替。

  多方协作筑牢生态屏障

  白玛多吉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的村民,也是雅尼湿地保护区的一名管护员。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巡护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巴宜片区。“主要是边捡垃圾边看江边有没有挖沙的、砍树的。平时每天巡护两三次,到了冬天,天气干燥要防火,一天就要巡护四五次。”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林芝市米林县和巴宜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河面海拔2920米,总面积为8738公顷,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观光价值。“如果发现有鸟类受伤,我们要把鸟送到救护站。还要观察湿地的柳树是否健康,生病的话要及时汇报。”白玛多吉朴实的话语中,满是对湿地守护的责任感,他说:“保护动物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巴宜区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姜文涛介绍:“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我们积极发动本地群众,从中招聘了70名湿地专职管护员,进行湿地的日常管护巡护。”对林芝地区的林草干部来说,雅尼湿地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区域。不仅因为这里是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更因为这里住着一群候鸟。

  雅尼湿地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大量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等鸟类来此栖息过冬。一旦人类活动影响了栖息地生态,候鸟的食物来源、迁徙路径、繁殖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姜文涛说:“我们争取把保护工作做得完善到位。比如这几年,黑颈鹤来到雅尼湿地栖息越冬,有时候会到老百姓的庄稼地采食、取食。我们科普做得好了,老百姓都会积极保护,不会像以前一样去驱赶。”

  在雅尼湿地周边,环保部门开展的“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颇有成效。姜文涛介绍说:“我们采取人工造林的方式,增加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木则木’,进一步强化和改善了湿地范围内外的生态环境。”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林草局还利用无人机吊运树苗,提高种植效率。姜文涛满脸自豪地说:“保护好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河流生态环境,也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

  科研监测探寻生态奥秘

  202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赴西藏考察期间,在尼洋河大桥上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后,西藏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同申报并建立了“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研究站’)”,对湿地范围内的土壤、大气、水等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监测,为湿地保护带来了更科学可持续的管理方式。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李伟见证了研究站从建成到发挥作用的全过程。李伟介绍:“研究站最大的功能就是进行数据积累,就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第二是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数据比较,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另外,研究站还具有科普功能,建设完成以后,会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开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2年,科研团队组织了首次针对尼洋河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考察,生物类群涵盖植物、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等,同时还进行了局部气候与碳通量的监测。团队在雅尼湿地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雅江上游区域、雅江流经湿地后的下游三个区域进行数据采集,积累了近一年的水质数据。李伟表示:“通过这三个点位的比较,能了解雅尼湿地对整个雅鲁藏布江水质的影响。如果积累下5-10年的数据,就是非常珍贵且有意思的了!”

  团队的日常工作还包括在洲滩进行样方调查。“我们的样方调查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在固定好一个样方位置后,会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查看和记录,再隔一段时间又进行一次。如此一来,很多工作就能呈现出连续性。这样获取的数据,能为我们今后的生态管理和修复等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指导。”李伟说道。在研究过程中,除了人工调查,研究站还配备了无人机、遥感、无人船等先进设备,用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科研过程。

  “我们希望不仅只有这一个科研点,以后如果能形成一个面,一个科研网络,对整个青藏高原的湿地保护,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李伟对研究站的未来充满期待。

  守护高原湿地的远不止这三位基层工作者。在这片雪域净土之上,西藏自治区用生态红线为尺丈量保护边界,用“绿水青山”理念勾勒发展蓝图,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约凝聚全球守护生态的力量。当政策保障与生态智慧交融共生,雅尼湿地必将以更蓬勃的姿态绽放高原生态之美,在青藏高原的绿色画卷上,镌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态文明注脚。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