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章英:探索色彩的治愈力量
彭章英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纯艺术专业。2015年,她赴英国金斯顿大学深造。
本科毕业展上,彭章英策划了一场题为“留下你的颜色和形状”的彩色橡皮泥互动装置艺术展,吸引了400余名观众参与互动。她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圈悬挂于展厅上空,每个圈内嵌入一张温馨的黄色卡纸。参与者挑选心仪的橡皮泥圈,发挥创意,捏制独一无二的彩色橡皮泥作品,附在卡纸上。
这些个体的艺术作品汇聚起来,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色彩矩阵。“参与者都很喜欢我的互动装置艺术展,并期望能有周边产品来纪念这段美好时光。这份来自观众的心声,成为我的创业初衷。”彭章英说。
2025年3月,彭章英于上海市中建企业天地参加“光尘杯”中国品牌出海论坛(受访者供图)
2018年,本科毕业后的彭章英选择回国。她来到景德镇,开始探索陶瓷色卡与非遗绞胎工艺,并进行短期市场调研。同年,彭章英创立了自己的陶瓷首饰品牌“小小”。她介绍道:“这个品牌名寓意着:小小陶火,可以燎原。我心中的理想就像小小的星火,点燃着我,驱使我不断向前,用色彩点亮一个全新的世界。”
2019年,彭章英再次前往金斯顿大学攻读研究生,她专注于色彩心理学、陶瓷色卡和大型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我立志一定要做出独一无二的、具有色彩心理学治愈意义的精神内核产品。”她说。
在深入研究色彩的过程中,彭章英广泛搜集了市面上所有的潘通色卡。她坚信:“要达到独一无二,就必须将每个人的性格色彩融入其中。”于是,她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基础色调重新编排与组合,创新性地开发出4万组性格色彩潘通色卡系统,旨在满足不同消费者对色彩的心理需求。
2019年,彭章英创作《六色渐变》系列。这个系列不仅是她的陶瓷色卡,更融入了色彩心理学的治愈意义,传递出“无限可能性、无限创造力与和谐”的理念。
彭章英说:“这一系列的诞生,为我的其他系列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了它,我能够设计出丰富多样的花卉和形状。”
2022年3月,彭章英于英国创立“小小”品牌公司。“我想通过融合陶瓷艺术、色彩心理学与互动艺术,激发人们探索自我、释放天性、回归纯真、绽放独特魅力的潜能。”彭章英表示。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彭章英的陶瓷艺术品在英国市场上逐渐获得了一些买手店和签约店铺的认可。同时,彭章英在伦敦培养了130余名留学生,作为品牌的原创设计师。
目前,彭章英制作的陶瓷艺术品围绕9个系列展开,每个系列都承载着独特的色彩心理学寓意。例如,《日出》代表希望;《花瓣之殇》寓意新生;《丝绸之路》象征中西方文明的璀璨交融;《深海洞天》蕴含精神层面的宁静、自由与升华;《绮彩珊瑚》彰显力量源泉;《英国国殇花》代表和平与端庄;《海枯石烂》凸显独一无二;《六色渐变》传达无限创造力;《景星》则象征星火燎原。
2024年,彭章英再次回到景德镇,决心帮忙解决当地陶瓷生产的困境。她表示,“当我每次看到技巧高超的陶瓷手艺人低价销售自己的杰作时,我内心深感痛惜。我想在国内生产,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和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为了保证产品的独特性,彭章英在生产过程中面临高额的次品率和质量把控问题。从胚体制备到形色结合,再到最后的描金工艺,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导致三次筛选后成品率较低,成本随之上升。
彭章英将色彩心理学融入陶瓷艺术创作,但这种设计也只能通过小规模、定制化生产实现。因此,她需要在成本与品质之间寻求平衡。彭章英说:“尽管目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但我依然坚信这条路充满希望。”
彭章英还尝试走进传统作坊,结合传统工艺进行再创造。例如,在传统花瓣设计中加入写意元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目前,彭章英已在伦敦、巴黎、上海和景德镇设立门店,她还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的展览和市集活动。
2024年9月,彭章英的品牌受邀参加巴黎时装周,展出六个系列的陶瓷作品。她的陶瓷首饰被众多模特与明星佩戴,赢得了广泛关注。
在彭章英看来心中的绚烂色彩能够成为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力量。
2024年12月,彭章英的参赛项目“陶火燎原”在第十九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优胜项目”称号;同月,彭章英的精美陶瓷作品参与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东方之美,世界共赏”活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体验展区亮相;2025年2月,华人皇家赛马会主席佩戴彭章英创作的《英国国殇花》系列胸针,被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向更多人展现中华非遗陶瓷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成果。
彭章英说:“我希望我的陶瓷艺术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展望未来,彭章英计划与一些学校和城市分别开展校花、市花等文化创意项目合作,并与游艇公司携手打造海洋系列设计,为她的陶瓷艺术创作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我想打破中国陶瓷工厂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提升陶瓷产品品质;我也想培养青年设计师,让他们自由发挥才华;我更想以当代艺术助力中国陶瓷工厂创新,传承非遗手工艺,让世界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风采。”彭章英表示。
陈洁琰:勇敢走在探索的路上
陈洁琰(右一)专注于自己的品牌,并尝试与更多的人推出更多新项目
北欧的森林木屋、绚烂极光下的营地与生机盎然的农场,都是中国青年陈洁琰文旅创业的“天地”。怀揣热情,她乐此不疲地找寻新的“目的地”,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探索故事。
陈洁琰坚信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一个“地方”,或者说一种状态,是她真正想要抵达的目的地。她说:“只要坚持探索,我一定能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带着这样的信念,她一直走在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道路上。
高中时期,陈洁琰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热情已经萌芽。通过邮件往来,她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笔友,他们互相分享着各自的学习生活和当地文化。这些交流的邮件为陈洁琰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她看到了文化的丰富多元和世界的广袤。
怀着向往和热情,陈洁琰的世界探索之旅始于大学时期。她说:“从18岁开始,我进一步发现了世界的广阔、自己的潜力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大学期间,陈洁琰不断尝试新的事物,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如义工旅行、学习爵士舞和新媒体、出国自由行等,在其中找到热爱和新的可能,也一步步认识自我、提升能力。
也是这一时期的实践,在陈洁琰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大二时,她加入了一个为在华外国人提供服务的创业团队。陈洁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对话,在他们的创业故事中获得启发与灵感,她逐渐意识到创业并非天赋,而是通过实践与经验不断磨炼出来的能力。
来到瑞典后,陈洁琰敏锐地发现了北欧旅游存在的问题,在大量同质化的项目中游客往往只能“浅尝辄止”,难以真正体验当地文化。于是,她萌生了文旅创业的想法,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北欧的不同面貌。
陈洁琰说:“北欧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标准化的行程,但我想做不一样的。”突破大众化的范式,陈洁琰将自己的文旅创业定位为“探索式旅行”。对实地体验与世界探索的强调,则是这一项目的独特之处,也是陈洁琰贯穿始终的创业理念。
她说:“我的人生真正开始于18岁,在这之后,我在迷茫与探索中前行。如今,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帮助那些和我一样迷茫的年轻人更快找到方向,或者至少不要放弃追寻自我,让他们看到不同的人生选择。”
陈洁琰的旅行项目总是流动着温暖与情感,她希望以一段旅程为桥梁,让参与者们建立深度的、可持续的连接。
在2025年跨年期间的一个疗愈旅游项目中,陈洁琰与一群女青年一同前往瑞典北部的森林小屋。
北极圈的极光之下,他们体验当地特色的生活方式,互相帮助与鼓励,分享各自的故事,收获了珍贵的情谊和美好的回忆。项目即将结束时,人们围坐在一起交流感悟、互相祝福。一位女生分享说,长期处于迷茫的她在这次旅程中获得了新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这让陈洁琰深受触动,“因为这就是我做这个品牌的初衷。自己一直为之努力的事情,真正能给别人带来一些帮助,这让我很满足。”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陈洁琰说:“从一个点开始,到成为一个小岛,纵使还有很多不足,却让我有了更多向前奔跑的动力。”未来,她将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品牌,并尝试推出更多新项目。
陈洁琰说:“我希望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去做更多的事情。”在这片被自然温柔拥抱的土地上,陈洁琰将与更多的人继续走在探索的道路上,编织生命的连接。
杨 宁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杨襄婧 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记者
彭晓雅 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记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