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天山南北生机盎然,杏花灿烂的果林里,“网红书记”艾克热木·买买提明和村民们正忙着为小白杏树授粉,期盼着这些“金疙瘩”丰收;偏远牧区的毡房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建议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将构建成牧民们肿瘤诊疗的绿色通道;美丽的伊犁河谷花海中,新疆伊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宣传委员、副总经理孔菲菲带领着当地居民开展特色文旅,增收致富……口袋鼓、看病易、旅游兴,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美如画。
扎根新疆的“人民网红”
艾克热木•买买提明(左三)和村民一起在棉花田里忙采摘
3月,有着“中国白杏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春意袭来,粉白的杏花开满枝头令全国人大代表、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萨依买里村党支部书记艾克热木·买买提明喜上眉梢。
“今年我们的杏子肯定能丰收。”这位90后的返乡大学生村支书参加完全国两会,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里。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满了“3月杏树开花授粉”“4月棉花播种”等提示,这些能让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是艾克热木·买买提明最牵挂的事。
新疆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萨依买里村居住着620户1800余村民。“怎样才能让大家的钱袋子更鼓、干劲更足?”自从当上了萨依买里村的党支部书记,艾克热木·买买提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艾克热木·买买提明通过不断地调研走访,发现萨依买里村的小白杏与香梨品质上乘。然而,以往村民们过于专注于种植本身,却忽视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导致这些优质农产品一直未能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
于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烈日下,艾克热木·买买提明带着乡亲们在杏林里架起了三脚架,化身“网红书记”直播带货,挂满金黄果实的杏林和“现摘现发”的吆喝声构筑起乡村振兴的和谐画面。库尔勒梨城机场的货运记录见证了这场变革:高峰期每天50吨白杏飞向全国,户均增收近2000元人民币,昔日的戈壁“土疙瘩”真正变成了“金疙瘩”。
“雪白的棉花是‘金疙瘩’,我们种棉花过上了好日子。请问,种自己的地、摘自己的棉花、赚自己的钱,这还需要强迫吗?”2024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艾克热木·买买提明一段有关新疆“强迫劳动”的回答火遍全网。一年后,在萨依买里村,蔬菜大棚里的嫩苗与白杏树上的新芽竞相生长,直播间里的“农民主播”自信地推介家乡,村集体收入突破170万元……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让艾克热木·买买提明的回答更加落地有声。
从守护棉田尊严到打造“金果”传奇,从盘活寸土到培育新人,艾克热木·买买提明用实干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答卷:乡村振兴,终究是要让土地更有价值,让农民更有尊严,让故乡成为心之所向的热土。
履职答卷写满为民药方
地力木拉提•艾斯杜拉(左三)查房询问患者情况
清晨,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已经开始忙碌。
作为医生,白天问诊、动手术;作为人大代表,他不断完善自己的意见建议,回应群众诉求,畅通民意表达,以扎实的履职成效化解群众急难愁盼。从手术室到基层门诊,这位扎根边疆30年的医者,正以双重身份破解着“看病难”的民生难题。
在2023年首次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参加全国两会时,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就带着“到2030年如何使肿瘤患者生存率提高5%”的建议来到了北京。
“怎么提高?一定是在早期筛查上下大力气。一个是健康体检、一个是健康科普。”地力木拉提说,特别是在健康科普方面,一定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去宣传。在前期调研中,地力木拉提对于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进行患者后续诊疗服务进行了全面了解。他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建设医疗资源共享线上平台非常重要。基层医疗单元作为服务终端,通过开展线上医疗服务和远程就诊,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效率能力,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我和病患打交道多,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要把他们的声音带到全国两会上去。”地力木拉提说。履职三年来,病人的诉求是什么?群众就医的难点在哪里?医保系统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在一次次问诊和与病人的交谈中,地力木拉提都将问题记在心头、形成建议。
例如在南北疆基层调研期间,地力木拉提发现群众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体检、就医意识差以及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等原因,造成了许多肿瘤患者未能及时就医诊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今年全国两会,地力木拉提建议,积极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推动远程医疗,在技术下乡、培训人才的同时,通过远程会诊等模式为肿瘤患者开辟绿色通道,让老百姓及时得到治疗。
“新疆医疗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国家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将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推动政策落实、倾听基层声音,让每一位医护人员感受到职业荣光,让每一位患者体会到健康尊严。”地力木拉提表示。
让伊犁文旅“流量”变“留量”
孔菲菲在人民大会堂
在新疆伊犁的雪山草原间,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宣传委员、副总经理孔菲菲的履职故事,要从一首歌说起。
2024年,一曲《苹果香》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火爆出圈,面对六星街和其他景区蜂拥而至的游客,如何把这波文旅流量变成真正惠及百姓的“留量”,成了刚刚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察布查尔镇镇长的岗位上,转型成为一名文旅“新兵”的孔菲菲日思夜想的课题。
其实在担任布查尔镇镇长时,孔菲菲便将目光投入到了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在乌宗布拉克村—这个名为“长长的泉水”的易地搬迁新村,她推动“百家饭庄”落地,31户农牧民端出锡伯大饼、哈萨克包尔萨克等非遗美食,5户家庭与饭庄深度合作,把游客的味蕾化作村民的钱袋。2024年,这里的人均收入突破2.2万元人民币,村集体收入增长近百万。
乌宗布拉克村的成功,也为她在探索伊犁文旅发展时提供了更多经验。“不能只让镜头记住风景,更要让游客记住这里的人和生活。”在喀拉峻等景区广阔的草原上,孔菲菲带领团队开发草原骑马、射箭和滑草等体验产品,让游客仿佛成为草原上的儿女,享受载歌载舞的乐趣,开展哈萨克族冬不拉、民族刺绣、地方美食“奶疙瘩”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活动,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来推广特色民俗文化,从而增加旅游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孔菲菲也十分注重游客的满意度。“我们还通过增加游览服务设施、丰富节点旅游业态、带动周边其他业态整体发展等措施,用心用情解决好服务游客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正如孔菲菲所言,游客们在景区感受到的薰衣草味洗手液、偏远卫生间有热水等“小确幸”就是孔菲菲眼中的“大民生”:“游客的认可,促使我们更有动力和信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未来,我们要不断使用新技术赋能,推出更多适应文旅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服务新产品。”
另外,孔菲菲也观察到,随着跨境游的兴起,前来新疆观光的外国游客逐渐增多,如何做好服务也是伊犁旅游工作者现在遇到的课题之一。“针对国外游客,我们计划逐渐加强多语言服务。”孔菲菲说,“此外,还计划加大国际宣传力度,通过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方式,提升新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新疆将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孔菲菲的每条建议都满含着她推动伊犁文旅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的心愿。“村民多赚100块,比我受表彰100次更有意义。”这位锡伯族的女儿笑靥如花:“我们要让‘流量’永远扎根在这片热土。”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