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动力正强劲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骄傲地宣布,2024年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地。新能源产业顺利迈入“万亿级”行列,海上风电产业功不可没。截至2024年底,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广阔的海天之间,一架架风机迎风而立。白色巨型扇叶划破天际,蔚为壮观,源源不断的电力由此产生。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中心位置,阳江的山、海、风、光等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汇集了国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广东近海深水区华电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学院等等。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上,阳江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世界风电看中国,海上风电看阳江”正逐步成为业内共识。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阳江已建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之一,海上风电建成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
不仅海上风电产业如火如荼,早在1994年中国大陆第一台大型商用核电机组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用,广东核能产业便开始起步,成为中国最早建设发展核电的省份之一。目前,大亚湾基地3座核电站的6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612万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压水堆核电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大亚湾核电基地累计上网电量9846.7亿度,减排二氧化碳超8亿吨,环保效益相当于植树造林约221.6万公顷,为大湾区电力供应和低碳能源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广东已建成大亚湾、岭澳、阳江等多个核电站,在运核电机组14台,装机容量达1614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
2025年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广风电、太阳能、核能、氢能等绿色能源应用,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兴储能等产业。当前,广东新能源产业提前达成预期规模,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核电装机规模和天然气储备能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海上风电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经济大省的绿色动力越来越足,绿色底色越绘越浓。
蓝绿交织 经济生态双丰收
大湾区向海而生。近年来,广东绿色发展和海洋经济交织,碰撞出经济生态和合共生的奏鸣曲。
液化天然气被公认是地球上最干净的化石能源。作为能源消费大省,促进天然气利用,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广东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坐落在大鹏湾畔的中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以下简称“大鹏LNG接收站”)自2006年建成投产至今,创下许多行业之首—中国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2023年创LNG接收站单位气化能耗全球最低纪录……“绿色”“创新”一直是大鹏LNG接收站的醒目标签。
在大鹏LNG接收站一角,两列浅蓝色水箱整齐排列,龙虾、鲍鱼等水产长势喜人。利用液化天然气养海鲜—这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在这里成为现实。
对于很多高经济价值水产来说,南方海水温度较高,不宜生存。与此同时,每年大鹏LNG接收站天然气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几百万吨冷能,却只能白白浪费。
大鹏LNG接收站创新性地成立全国首个液化天然气冷能养殖示范项目,化废为宝,利用冷能使海水降温,建立了一套循环活水养殖系统。2025年1月18日,第一批正式出鱼,预计年产量可达10万斤。深圳市水产行业协会种业分会秘书长曹跃明表示,该项目产品市售每斤百元人民币以上,综合成本却降低了3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风电产业同样在探索融合的道路上大有作为。2024年9月,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广东汕尾陆丰建成投运,并完成首批养殖鱼苗投放。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年产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5400万元。同时,该项目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海下养鱼,海上则用来构建具备源、网、荷、储各项要素的海上综合能源岛。该项目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还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板。
广东汕尾,碣石镇的渔光互补发电站
汕尾坐拥2.39万平方千米海域资源,渔业年产值稳居全省前列,是南海重要渔场之一,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基础牢固。在《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4-2035年)》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中广核“伏羲一号”项目的示范效应,陆丰将启动一项总投资达31亿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预计年产值达13.6亿元,并同步推进汕尾华电渔旅综合平台项目,打造“1+N”重力式网箱养殖模式,预计年产值将超过8000万元。
三地联通共携手
粤港澳三地各有优势,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协同合作,才能创造绿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香港地区已然走在前列。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表示,香港已经在2014年实现碳达峰,并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下降趋势。
发电是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约占总碳排的2/3。为确保在2050年前达成碳中和的目标,香港制定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计划加强跨境电力传输基础设施,提升零碳能源在发电中的使用比例,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发电”。
国家电投集团党组宣传部主任王捍忠日前发文表示,“十四五”期间,粤港两地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提升,对港最大送电能力从180万千瓦提高到了270万千瓦。
“净零发电”其中一条重要措施,是用天然气等低排放化石能源取代煤炭。中海油是大湾区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商。以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崖港海底天然气管线为主,中海油将天然气源源不断送向香港,占到香港天然气市场份额的68%。2008年,“横琴-澳门天然气管线”终结了澳门重油发电的历史,中海油成为澳门唯一供气方,实现了清洁能源利用在大湾区的全覆盖。2023年4月,供气管线延伸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再为美丽湾区建设增添助力。截至2023年4月底,中海油累计为港澳地区供应天然气超700亿立方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六年以来,“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完善广东对港澳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港澳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从文件走到现实。
1984年,在澳门澳北变电站,粤澳联网正式启动。2022年,粤澳联网220千伏第三通道的建成,让澳门电力供应的稳定和绿色高效有了“三重保险”。2024年7月,内地向澳门供电负荷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硬联通保障有力,软联通迅速畅达。两地电力企业还建立了一系列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以确保及时解决各类问题,保障对澳门供电安全稳定。
湾区城市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粤港澳三地间更为凝聚,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很大体现。
2023年8月31日,广东在澳门发行2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3年期专项债券为绿色债券,筹集资金将用于广州污水防治项目;两个月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展两地碳市场联通合作,探索气候投融资发展新模式。
港澳地区能源高度依赖进口,要在维持供应稳定、控制价格与绿色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深化与内地的能源合作十分关键。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光伏产业协会会长何敬麟提交了《关于粤澳共建“离岸绿电直供基地”推动澳门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他建议粤澳携手构建能源协同供给新体系;探索“海洋经济+绿色能源”融合创新模式;打造绿色金融和国际交流平台,增强澳门全球绿色经济影响力;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助力澳门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创新政策协同机制,完善跨境绿电发展支撑体系。
2024年,香港发布《香港氢能发展策略》,宣布将香港打造成为国家发展氢能源的示范基地。“中国氢能产业之都”佛山南海区是香港的优选合作伙伴。目前,广东省大湾区办正紧锣密鼓筹备氢能发展合作备忘录,搭建合作机制,从9大方面探索合作。2025年3月12日,南海氢能产业招商推介会在香港旅港南海商会举行,开启了南海区与香港氢能合作的新篇章。会上多个项目成功签约,还有粤港湾区氢能汽车推广项目框架协议、粤港湾区氢能物流车跨境运输示范项目等协议顺利签署,南海与香港在氢能领域的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可以预见,在大湾区,粤港澳三地携手绘就的美丽图景将更加亮眼夺目。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