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艺术为媒 共建交流之桥

2025-01-06 14:59:00 【关闭】 【打印】
  英中表演艺术舞蹈学院院长周航宇致力于海外推广中国舞蹈,传播中国文化,促进艺术交流。与此同时,小提琴家李玉琪在美国俄勒冈交响乐团坚持不懈地通过乐曲传递情感与文化。她们以舞蹈和乐曲为媒介,用真诚和热爱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当地时间2023年7月1日,由英中表演艺术舞蹈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丝路舞蹈节在伦敦举办。图为周航宇(前排)表演绸扇舞《秀色》


周航宇在教学(受访者供图)

  周航宇:在英国推广中国舞

  周航宇,英中表演艺术舞蹈学院院长,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舞步蛇组合”的创始人,周航宇在2014年荣获央视“星光大道”节目第五名的佳绩。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舞蹈的普及教育,并积极从事中英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不断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舞蹈文化。

  周航宇的舞蹈生涯始于4岁那年的一个偶然选择,当母亲让她挑选业余兴趣班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舞蹈,从此便踏入了舞蹈的世界。她对舞蹈的热爱和天赋很快得到了认可,10岁时,她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的进修预科班,进行更为专业的舞蹈学习。这一年的经历为她日后的舞蹈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她对舞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周航宇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进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担任舞蹈演员。在这里,她开始尝试更多的舞蹈形式,包括舞剧等。她参与首演的《孔子》舞剧十分成功,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在海外巡演中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2015年,周航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赴英国深造。她申请了英国罗汉普顿大学的研究生,然而这个决定并不被父母看好。当时,她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工作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周航宇却选择抛下已有的一切,从零开始。面对质疑,周航宇说,“我希望可以让自己拥有更多可能性。”

  来到英国后,周航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刚开始,她每天有10小时以上泡在图书馆里,学习英语和写论文。

  在留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适逢英国当地庆祝新春的大型演出活动“四海同春”招募中国舞演员,会跳长绸舞的周航宇被选中参与演出,与当地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英国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也迎来了更多演出机会。那时的她经常去不同城市演出,更加坚定了传播中国舞文化的信念。

  然而,在英国读研究生期间,周航宇发现很多人对中国舞并不了解,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舞只有舞龙舞狮这种表现形式,学校图书馆也很难查阅到和中国舞相关的英文论文。

  “这让我觉得很遗憾,因为我学了20多年的中国舞,在这里居然没有人知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周航宇开始积极寻找机会展示中国舞的魅力。她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中国舞工作坊,向当地学生和市民传授中国舞的基本技巧和文化内涵。

  毕业后,周航宇选择留在英国继续推广中国舞文化。2017年,她创办了英中表演艺术舞蹈学院,致力于教授和传播中国舞。

  在创办学院的过程中,周航宇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教学场地小,租金贵,最开始没有充足资金的周航宇只能和高校合作,利用学校里的排练室进行排练,每年呈现一场免费的晚会作为回馈。后来学生慢慢多了,她到不同的地方租教室,到现在已经建立了7个校区。

  师资力量的缺乏也让周航宇十分头疼。由于英国不是移民国家,所以很难有长期留下的舞蹈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航宇不得不经常招聘和培训新的老师。2022年,她通过不断努力,为学院申请到了工作签证资质,终于可以招聘全职舞蹈教师,逐渐建立了一支稳定而专业的教师团队。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加专业化是周航宇思考的问题。她发现很多孩子对中国舞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舞蹈的呈现无法用中国舞的神韵表现出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

  因此周航宇在教学中不仅关注舞蹈动作,还会讲授更多文化背景知识。教授藏族舞蹈课时,她会着重讲解身体下沉、屈膝、前趴等动作,当她将这些背景介绍给学员时,他们才能作出更加准确的表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周航宇还引进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考级教材,并在英国进行了推广。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孩子和成年人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国舞,中国舞在英国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让她觉得有趣的是,很多在英国的中医会报名学习中国舞,他们认为中国舞的身韵和气息可以锻炼身体,对健康有好处。周航宇也会针对性地通过训练帮助他们解决肩颈或腰部的问题,在韧带拉伸和身形练习中,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强身健体。

  未来,周航宇希望能够继续在海外推广中国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今,她来到阿联酋迪拜推广中国舞教学,希望下一步让中东地区的人们也能了解这一艺术形式。“我希望能够与其他国家的舞蹈团体进行更多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周航宇说。

  李玉琪:“音乐可以治愈灵魂”

  在美国俄勒冈交响乐团,一场职业小提琴家的选拔正在进行。三轮演奏,厚厚的幕布将评委和求职者分隔两端,舞台上只能听到乐曲声、笔尖记录声等。最后一轮,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等待,中国候选者李玉琪被宣布录取。学习音乐20余年,她始终怀揣着对小提琴的热爱,行走在自己的音乐之路上。

  李玉琪的父亲喜欢古典音乐,自学过吉他,常常在家中播放磁带。在音乐氛围中成长的李玉琪6岁开始学琴。“在我就读的小学,每个学生需要选择一门特长,面对小提琴,我没有犹豫,天然地喜欢这个乐器”。

  四年级时,在启蒙导师的推荐下,李玉琪参与了武汉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考试并顺利通过。从爱好到专业,她的小提琴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

  李玉琪本科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其间,“上海四重奏”组合回国办大师课,与老师交流学习后,她萌生了想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古典音乐起源于西方,不止于音乐本身,还要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之后,李玉琪获得了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硕士学位。

  俄勒冈交响乐团是李玉琪正式求职的第一站,与近100名候选者切磋,她幸运“上岸”。

  “台下练习得不错,但是台上不能百分百发挥出来。”李玉琪有着自己的困扰。从练习到修正,再到上台,她经历着一次次的归零与沉淀。“热爱”为李玉琪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使她可以不断地调整心态,精益求精,突破瓶颈。

  李玉琪曾师从洛杉矶爱乐乐团小提琴副首席王冰。“那时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怎么把音乐演奏得非常细致。每一个音都很考究,比如用多少弓子、怎么配合呼吸。”李玉琪回忆说,除了抓细节,王冰老师还让她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交响乐团。

  “以前学习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独奏,但是在交响乐团中,我是将近100人中的一员。王冰老师引导我们要把耳朵完全打开,演奏时也要聆听其他管弦乐的旋律与色彩,用眼睛看着指挥的动作,理解他的意图。”

  在俄勒冈交响乐团工作的5年里,李玉琪有机会与许多卓越的音乐家合作。2023年,大提琴家马友友来乐团举办专场音乐会,让李玉琪备受震撼。她赞叹道:“马老师的第一个音一出,我的鸡皮疙瘩就起来了,感觉大提琴不像是工具,音乐就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她坦言,自己的路很长,当技术到达一定阶段后,对音乐的理解还需要更进一步,品味其中的情感流露。

  演奏之外,李玉琪还会教授小提琴课程。教学相长,在梳理学生的疑惑时,她常感到豁然开朗。她鼓励学生多倾听不同版本的演奏。“听得多了,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拉琴。”

  乐团演出过后,会举办小型的聚会,音乐家和观众可以进行面对面交谈。李玉琪表示,和观众交流也是丰富自己的过程。“当看到观众热泪盈眶,表达喜欢自己的演奏时,我会很开心,因为用音乐的方式帮到了别人,可能是情感的释放,又或者是相互碰撞出了新的感悟。”

  当地古典音乐的受众以老年人为主,有时候演出结束,友善的爷爷奶奶还会邀请音乐家吃冰淇淋。李玉琪希望有机会将古典乐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以吸引更多年轻人,“比如融入故事或是视觉艺术等,而不是一提到古典音乐会就让人想到正襟危坐。”

  “音乐是没有障碍的语言,不分国界,无论种族。”在美国大大小小的独奏音乐会上,李玉琪都尝试在演出最后加一首中国的曲目,她还曾在乐团的官方媒体发布自己录制的《夏夜》,反响很好。很多外国人被中国的音乐吸引,李玉琪会为他们讲解作品的来源,传播中华文化。

  打开李玉琪的个人网页,“音乐可以治愈灵魂”的标语映入眼帘。在她看来,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一代代传承下来,是永恒、纯粹的。李玉琪认为自己的职业很有意义,未来她也将继续演奏下去,用音乐构建起人群、国家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杨 宁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朱 琪 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