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开展中欧人才交流与合作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10-09 15:47:00 【关闭】 【打印】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华为产品备受瞩目

  当今世界全新的数字时代向我们走来。回望历史,24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高瞻远瞩地启动了数字福建工程。时至今日,数字化的触角已广泛延伸至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工业文明,还是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都正经历着由数字化驱动的深刻转型,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欧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和科技高地,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领域拥有雄厚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加强中欧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把握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机遇,是推动全球经济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开展中欧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自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教育政策对话、院校合作、学生学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已与22个欧盟成员国签订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中欧联合发布了“中欧高等院校学分互认指导纲要”。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欧盟的中国籍公民居留有35万左右是家庭团聚,27万左右是因为工作,8.6万居留是因为留学。 

  长期以来,中欧在环境、气候、水资源等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中欧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领域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中欧双方签署了多项数据流动协议,如《中欧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框架协议》,2024827日,中欧数据跨境流动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中欧企业在相关领域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中国企业在欧洲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欧洲企业也在中国设立了大量研发中心。如华为与欧洲多家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同推进5G网络建设,截至2023年底,华为已在欧洲部署超过10万个5G基站。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新能源车企蔚来设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用户中心正式开业,这是继鹿特丹后蔚来在荷兰设立的第二家用户中心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逆流横行,全球化遭遇阻力这对中欧人才交流与合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中欧双方发展目标相近、理念高度契合、产业优势互补,在绿色能源、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科技领域,中欧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这些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双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中欧人才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别是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中欧作为两大科技创新力量,在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和政策支持方面各具优势,双方可加强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建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明确面向未来的合作战略目标,构划顶层设计。把中欧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战略目标细化为顶层设计和实施措施,明确有关政府部门主体的角色与任务,发挥各自能动性和创造性,一件一件事情做起,一步一步推进中欧创新共同体。如健全数字化智能化合作机制和政策对话平台,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研究制定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标准规范,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其次,以技术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分类推进多层次合作。一些较为容易开展合作的领域,应加快推进,如5G、跨境电商、电子支付等;一些我们较为落后的领域,要放低姿态、主动争取机会,特别要关注关系民生的重点领域;一些涉及新趋势、新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主动谋划,优势互补,联合突破。通过设立联合研发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再次,推动民间合作进入主战场,有力补充官方合作,为开创新时代国际科技合作工作新格局发挥应有作用。一是以合作共识拓展中欧科技界 “朋友圈”。二是民间国际科技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发出中欧声音。三是建立科技人文交流机制,汇聚战略共识。四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中欧产业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最后,注重人才培养与交流。中欧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的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化智能化人才。通过设立奖学金、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方式,促进中欧人才在科研、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开展中欧人才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不断深化合作,共同开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美好未来。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中欧的未来要靠中欧人才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光辉灿烂,也离不开中欧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让我们高举人类命运共同的旗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全球化,为中欧美好的明天贡献合作创新、互利共赢、共创辉煌的精彩与力量。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