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共建国家致力于打造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有力促进了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布局。企业作为对外经济合作的市场载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受益者,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在促进当地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已连续举办两届。本届论坛期间,与会代表通过广泛深入交流,达成一系列共识,形成了《“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北京宣言》,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首场活动,“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于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近300家企业代表现场签订合作意向
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寻觅良机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产业和重要引擎,能源技术创新是共建国家与地区间加深合作的关键。“安东的全球油气开发新兴市场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这些年,我们能够一次次成功地渡过行业危机,得益于在共建国家的发展。”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东石油”)董事长罗林说。
据罗林介绍,安东石油创立于1999年,是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油田服务公司,2008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2014年下半年,伴随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全球的油气行业都陷入困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在危机中求生存!”罗林坚定地说,“正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个背景下,我们重新整合自身产品和技术优势,将主要精力都聚焦在共建国家的油气开发新兴市场上。”两年后,市场回暖,安东石油接连中标多个共建国家的重大油田项目,在帮助客户快速提升产能的同时也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方向。
位于乍得南部的Oryx油田上,钻机正在紧张作业,几名当地员工正在清淤并仔细查看井口情况。Oryx油田是安东石油承接的众多海外项目之一,于2020年正式投产运行。“这是作业方的首个海外项目,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管理要求极高。”罗林回忆道,“中标后,我们以原有核心管理人员为基础,在当地和全球招聘专业人员,快速组建了作业团队。由于当地资源有限,人员技术相对较弱,我们还主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攻克了设备操作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难题。”
安东石油还为伊拉克第三大油田马基奴油田提供管理服务,并与华为等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用数字化技术为传统运维赋能,实现了巨型油田高效产出。
伊拉克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海德尔·鲁拜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伊中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企项目为伊拉克恢复经济和民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安东石油海外业务已拓展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上,不仅是安东石油,还有许多企业积极响应倡议,在共建国家和地区寻找到了发展机遇。
安东石油的海外员工在当地油田作业
建起来,与当地共同繁荣
在位于中国东莞的华坚集团生产车间里,一双双国际品牌女鞋在生产线上流动,工人们在两边打磨、刷胶;而在近万公里外的埃塞俄比亚,流水线上同样的工作也在当地的轻工业城有条不紊地进行。
成立于1996年的华坚集团,以专业生产高中档真皮女鞋为主。2011年底,应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的邀请,华坚集团带着技术、人员设备以及原材料,仅用了100天,便在非洲建起一座现代化制鞋厂。
开业以后,非洲多国领导约300人前去参观。“‘在埃塞俄比亚竟然可以生产美国的高端品牌’,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时很多人激动地抱着我说‘你改变了国际上很多人对非洲的看法’。”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回忆着,单这一个项目就使当地皮革产品出口增长了57%。
2015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华坚集团再次在当地投建埃塞俄比亚-中国华坚国际轻工业城,该项目占地137.8公顷,目前已吸纳中外企业20余家入驻园区。同时,还增设公寓住宅区、商务办公区、商业街区等功能片区,将为埃塞俄比亚创造近5万个就业岗位。
“现在,我们的当地员工超1.2万人,其中56%为女性。很多家庭以前都很贫困,公司就免费为他们解决一日三餐并修建了多个洗澡房。员工们在华坚既能学习文化及技术,工资待遇也高,归属感很强。”张华荣说。
同时,华坚集团还积极参与埃塞俄比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公益事业,在修桥建路、捐资助学、养老院、抗旱救灾、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公益举措都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评。
“我希望在大家的支持下,在世界上最穷的国家解决10万个就业岗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起企业责任。”张华荣憧憬着。
安东石油海外优秀员工合影
携起手,共建国家企业共赢发展
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三宝垄市佩马朗区的一个养殖场内,工人们正在繁忙地打捞着南美白对虾。负责人乔尼·塞蒂亚万介绍说:“为了保证新鲜,这些虾会通过全程冷链送往附近的加工厂进行清洗、剥壳、冷冻包装等粗加工处理,然后和其它渔获一起装船运往中国福建。”有近40年养虾经验的塞蒂亚万,近几年开始与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淼天汇”)在印尼的全资子公司合作养虾,而他也从以前只养3个池塘虾变成了如今管理70个养殖区域的养虾大户。“现在收入提高了几倍,而且很稳定。”塞蒂亚万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20天后,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这些渔获漂洋过海,靠泊在福州港松下港区元洪作业区。淼天汇总经理林峥嵘立即联系物流公司,将其中部分金枪鱼和鳗鱼发往厦门,另一部分则运往水产加工厂,用于制作鱼糜制品、虾饼、虾滑等。
“近十几年来,生鲜类产品的全球市场都比较活跃。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从2014年起就在印尼开办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和鱼类加工厂,现在每个月都要从印尼进口超千吨的渔获,客户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林峥嵘自豪地说。
在印尼,技术、交通、水电、冷链等基础配套水平有限,高端水产品精细加工难以发展。“为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我们又把目光投回了中国。”林峥嵘说。
2021年1月,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中印尼“两国双园”是以福建福州元洪投资区和印尼民丹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2022年9月,《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发布,海洋渔业作为5条跨国合作产业链之一被写入规划。
淼天汇紧抓机遇,在中国的元洪投资区建设了占地约52亩的新厂,共设计有近20条生产线及标准化冻库,可定制化加工三文鱼、金枪鱼、龙虾、帝王蟹等百余种高端水产品;印尼厂区则主要承担祛鳃、祛肚、清洗等耗费人工的粗加工环节。这样,两国双厂模式形成了更好互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为印尼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两国双园”政策为企业带来的好处可不止这些。林峥嵘介绍,企业入驻园区后清关可走“绿色通道”,最快只需3天,各种审批手续也不用自己跑,园区会统一“打包”负责,而且元洪作业区2023年开始新建两个泊位,未来,在印尼经过初加工的海产品在元洪码头可以直接上岸入库。“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两国双园’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优惠给了老百姓。”她欣慰地说。
除了抓住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淼天汇也积极向印尼的同行们分享标准化冻库建设、冷链运输搭建、水产品加工等经验并不断培养印尼本土食品加工人才,帮助园区推进两国合作。
据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企业有14宗跨国产业合作项目正在洽谈,其中既有本地龙头企业“走出去”,也有将印尼优势企业“引进来”。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是一场两国企业的“双向奔赴”。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