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比利时老板安家新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2022-11-24 10:28:00 【关闭】 【打印】

  “我来新疆发展来对了,我认为整个世界没有第二个地方能给我这样的机会。”现年59的比利时企业家德康尔·丹尼·卡米尔说。对他而言,新疆不仅是发展事业的宝地,更是他的第二故乡。 

  去新疆创业 

  卡米尔从小在比利时海边长大,年少时,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和中国结缘。一切都始于1986年。那年,他大学毕业,获得了农业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当时,他的梦想是能够在发展中国家找到一份工作。毕业那天,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深圳一家饲料添加剂公司正在招聘。他申请并得到了这份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他于19881月来到了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一到深圳,这位年轻的比利时人就注意到,这座城市到处都在破土兴建。他还记得,那时的办公室还没装电话,深圳还没有机场和高速公路,从深圳去广州狭窄的路上总是很拥挤。 

  接下来的几年里,一切都变化得非常快:办公室安装了国际直拨电话,接入了互联网,从深圳到广州开通了高速公路,深圳机场也建成投入使用……“曾经的小渔村已成为今天的世界工厂。我从未经历过如此迅速的发展。”卡米尔回忆道。 

  后来,他先后到广州、泉州、天津等城市工作。这些经历使他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还遇到了福建籍的妻子,组成美满的家庭并拥有一双儿女。 

  2000年,卡米尔入职芬兰凯米拉在广东湛江的分公司。当时,凯米拉是生产适用于干旱地区水溶肥的领军企业。在中国,凯米拉的市场主要是新疆,那里已广泛应用滴灌技术。2001年起,卡米尔负责新疆地区的业务。 

  2005年,凯米拉突然宣布放弃化肥行业,卡米尔面临失业。经过仔细考虑,深耕多年饲料化肥行业的卡米尔做出决定:去新疆创业,生产水溶性化肥。比利时甚至欧洲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发展机会少,但中国农业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新疆广泛使用滴灌技术,水溶性化肥的市场需求巨大。”他说。 

  从产肥到养牛 

  2005年,卡米尔在新疆北部走访了很多农民,和他们交流水溶肥的功效,他发现,水溶肥的优势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次年,卡米尔在新疆北部的沙湾县开办公司,主营水溶性肥料生产。 

  公司聘用了一批农学毕业生,在盐碱地改良、植物营养、节水灌溉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客户很快认识到酸性水溶肥的优势,公司在新疆北部获得了成功。然而,公司在新疆南部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2011年,我开始将公司的业务拓展到新疆南部。然而,新疆南部一直以来都实行大水漫灌,当地的许多农民还没使用滴灌技术。此外,新疆南部和北部的土壤类型不同,适合北疆土地的肥料并不适合南疆的土地。”卡米尔说。 

卡米尔与公司员工进行实验分析 包伟摄 

  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和一次次实验,卡米尔公司的研发团队终于找到了最适合新疆南部土壤的化肥配方,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卡米尔还非常重视面向农民朋友的服务。公司推出了一款软件,可以快速分析农作物的叶柄,给出更高效精准的施肥方案,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卡米尔的努力下,公司从一个生产基地发展到在新疆拥有四个生产基地。目前,公司化肥产品在整个新疆的年销量达到2万吨,覆盖100多万亩农田。 

  2017年,公司多了一项新的业务——养牛。卡米尔将比利时蓝牛引入中国,和新疆当地的奶牛肉牛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能够大大提高出肉率。 

牛场员工拉运饲草储备至冬天食用 包伟摄 

  比利时蓝牛是我们国家的珍宝。同所有新事物一样,人们需要时间去接受和认可它。比利时蓝牛与新疆本地牛杂交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比利时蓝牛肯定会在中国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表示。 

  平时,卡米尔喜欢和农民朋友聊天,在乡下和农民在一起让他感道很舒服”。 

  见证新疆农业现代化 

  2005年来到新疆,卡米尔夫妇已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7年,他们的儿女也在新疆读完了小学和中学。过去17年来,卡米尔每天都能看到新疆的发展变化。“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能够深入到最偏远的村庄,在那里,我目睹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卡米尔说。 

卡米尔与公司员工研究作物和土壤 陈哲摄 

  从事化肥行业多年,卡米尔经常和当地的棉农打交道。他表示,新疆农业现代化让他印象深刻,他不理解西方媒体关于新疆强迫劳动的虚假报道。因为,很多年前,新疆棉花种植和采摘就已实现了机械化。 

  2005年,我初到新疆时,就看到棉田里有约翰迪尔和凯斯的采棉机,那时,手工采摘棉花仍很普遍。”卡米尔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机械采棉变得越来越有优势。到2012年,他新疆北部的大部分客户都实现了机械采收。到2017年,只有那些面积狭小、受电线杆或狭窄土路限制无法开进采棉机的棉田继续依靠手工采摘。与整个面田面积相比,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区域。把新疆采棉说成是强迫劳动'的手工采摘,这根本不是我年复一年目睹的情况。”他感叹道。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