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贵州非遗出山记

2022-12-07 16:39:00 【关闭】 【打印】

  20221126日,在法国巴黎,一场以贵州非遗为主角的文化旅游推广活动拉开帷幕。活动通过手工艺品、服装配饰等展示贵州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贵州的蜡染、刺绣曾多次与巴黎的品牌设计大师合作,时尚加非遗的创意作品在舞台上被大家记住,我们自身也获得了更多活化利用的经验和启示。贵州省旅游协会副会长、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张晓松一直致力于推动贵州非遗走向世界,他表示,贵州作为活化的非遗博物馆,多年来,通过传承发展,创新驱动、创意赋能,让民间非遗走出山门,活起来,传下去。 

  口传心授的织金蜡染 

  织金蜡染是以铜制蜡刀蘸蜡液后在白布上勾勒图案,经过浸染等工序制成丰富多彩的蜡染品,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202112月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金绣娘们在蜡染布上加以刺绣点缀,以鲜艳的红、黄丝线在特意流出的圆圈内绣成放射状花纹,与蓝色漩涡状的曲线相称,如瑰丽而神奇的宇宙 

 

织金蜡染

  织金蜡染传统的纹样靠技艺传承,不用直尺、圆规,纯手绘却分毫不差。这是绣娘们从生活和劳动中获取的灵感作为织金蜡染技艺的传承人之一十几年来蔡群致力于传统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每年带着留家姐妹创造出几千万元的产值还把产品卖到了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 

  据了解,织金县目前共有110多家蜡染刺绣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织金县从事蜡染的绣娘约有4万人。几万名绣娘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夯实了蜡染、刺绣等传统民族工艺在民间传承发展的基础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娘子军 

 

蜡染刺绣产品

  20234月,蔡群即将带着家乡姐妹的蜡染作品赴巴黎参展。能把久居深山的织金蜡染和苗绣带到国外去,让蔡群80多岁的老母亲非常高兴,因为蔡群掌握的蜡染和刺绣技艺全部来自她的口传心授。与很多人喜欢现代非遗产品不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纯手工的妈妈的味道’。蔡群说。 

  从前人智慧到融入未来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是多民族聚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传承和保护备受重视近年来,随着IP经济频出爆款,电商平台持续火热贵州非遗创新产品走出大山,屡登国际舞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共生、共荣,造就了多彩贵州张晓松表示非遗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介绍,这些年贵州认真学习借鉴国外非遗传承和保护经验。比如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山深处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陶斯古朴而居的北美印第安人至今还保留着精美的制陶烧陶工艺。张晓松说,“印度妇女喜欢的纱丽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口号是让世界的女人都有一条来自印度的丝巾。这在发展非遗特色产业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贵州的非遗创新丝巾

  自织土布,铜刀作笔,风蜡为墨,蓝靛着色,高温去蜡,晒干定型,每一项手艺都展现了先人最淳朴的智慧,每一种材料都来自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张晓松告诉记者,织金蜡染一样,众多非物质文化它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应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张晓松说,在走访和学习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后,就会很好地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正含义在贵州无论是银饰锻打、刺绣飞针,还是蜡染晕色、侗族飞歌,都具有贵州非遗的独特之美,都是无法复制的多年来,贵州在秉持创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下,把非遗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非遗传𠄘源头活水 

  经验表明,无论是非遗,还是现代非遗文创,能够成功走向市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创新和人才培养。 

  2016年到2020贵州省文旅厅会同贵州省妇联等五部门联动组织实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十、百、千、万多层次培训工程,5年共培训了7万余人,使贵州从事非遗特色手工产业及辅助行业的人数达到50余万,直接带动了150万人增收,年产值超过60余亿元。 

 

赖蕾制作的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赖蕾收集的不同种类的手织侗布

  贵州木帛布艺创始人赖蕾用20多年时间,走遍榕江的村寨,收集了无数侗布样品,并给每一种手织侗布都做了详细的档案,留住了老手艺。为让老手艺创造全新的价值,她在当地免费培训了上万名织娘。她们织造的24节气蓝染作品登上巴黎时装周,惊艳了世界,学习传承者络绎不绝这些作品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标新立异,因此在传承创新和市场需求间找准了最佳的契合点张晓松说年轻人喜欢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市场”。 

 

榕江丰登侗寨的妇女在给织线进行蓝染

 

杨成兰带领乡亲用土布做出的现代家居鞋

  杨成兰是榕江丰登侗寨首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她做的土布是用蓝靛、板蓝根等10余种植物染料染制,因其古朴独特的手艺和染制方法,赢得海内外市场的青睐。其土布价格每米最高卖到400产品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她带动村里400个妇女增收致富,用一块非遗土布养活了400个家庭,发展壮大了家乡经济。 

 

贵州榕江月亮故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里摆放的非遗文创产品

  由于非遗技艺本身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绝大多数传承以口口相传为主。而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使他们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和非遗产业的参与者、开拓者,也需要各方不断探索与实践。刘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创办的贵州榕江月亮故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开发蓝靛全产业链的电商平台。公司通过在乡村打造蓝靛种植和生产基地,建起了蓝染非遗文创中心、蓝染扶贫车间、母亲回家工坊等,在此基础上他们深挖产业链条,结合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定期举办循蓝论坛、寻蓝之旅,一条蓝染的全产业链模式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 

  张晓松告诉记者激发和调动年轻人的热情,让他们用最擅长的直播、电商、短视频等方式拓展非遗市场,可以让他们成为某一产品的主导者、创意者,而不是简单推销者和代言人。张晓松说有了年轻人的加入,非遗文创立刻让人眼前一亮,带有刺绣的笔记本、鼠标垫、数据线等很快成为年轻一代喜欢并争相抢购的快消品 

  张晓松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早已不是具象的博物馆里的展品手尖上的老技艺,它的表现形式更多元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更贴近市场需求。有了更多年轻人的接棒,有了更强大的创造力这让非遗即生活不断照进现实保住了贵州非遗传承和创新的源头活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