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今日中国》联合中国能建共同策划了“奋斗百年路 出彩中国行”全媒体采访报道。报道团队行走延安、白鹤滩和乌东德、百色、长春、上海五地,寻访历史足迹,探寻发展秘诀,用真实影像和生动故事展现党的百年恢弘历程。今天推出“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的故事。
初夏的太阳给碧绿的金沙江撒下一片闪耀的粼光。每天一早送完小儿子上学后,38岁的徐国聪都会准时从家骑着摩托车去山下上班,她在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做保洁,丈夫干保安,夫妻俩在家门口工作,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
▲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大寨镇移民搬迁新村。
徐国聪一家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大寨镇一户普通的移民搬迁家庭,因脱贫攻坚和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等诸多优惠政策,今年年初,她们举家从山下金沙江边的老房子,搬进了新村300多平米的小洋楼。“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徐国聪说,“多年的梦想终成真”。
“还要为更好的生活去奋斗”
徐国聪一家以前住在山下的大花地。“山路狭窄陡峭,不好走,从山下到山上的镇子赶个集,送娃娃上学,都要两三个小时。” 徐国聪说,多年来,她一直梦想在镇上有间自己的房子。
“十几年前,我爷爷奶奶还在的时候,就听别人说家边上的金沙江要建大坝、修电站,两位老人最终的愿望,就是能见到大坝建起来。”徐国聪说,爷爷奶奶曾告诉她,只有修起电站,工程搞起来,大家的生活才会好起来。“当时年轻不理解,觉得电站修与不修,和我们的生活没关系。”
2017年8月,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在建规模全球第一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历时10多年的科研、勘测、设计和6年多筹备,白鹤滩水电站与乌东德水电站这两座千万千瓦级巨型水电站,同时进入了主体工程大规模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徐国聪说,“我们全家人都围在电视机前看到新闻了,可惜爷爷奶奶没等到这一天”。
▲ 徐国聪每天骑摩托车去上班,她背后是移民搬迁新村。(摄影:董宁)
徐国聪说,水电站开工后,只有过年过节才会热闹的大寨镇,突然间变得热闹起来。“路被修好了,外面进来的车多了,陌生的面孔多了,许多新鲜事物一股脑地全进来了。”建设水电站,带来了小镇经济的繁荣。
“之后,喜事儿、好事儿,一件接着一件,先是动迁,后来我们俩又被安排在电站工程项目部工作,我这个农家妇女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徐国聪说,她压根儿没有想到过,因为一座水电站的修建,她家的生活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衣食住行都没得愁了,娃娃们上学步行10分钟就到学校,目前还真是满意,但不会就此止步,一家人还要为更好的生活去奋斗。”
“我要成为女儿的骄傲”
母亲节那天,一觉醒来,张冬梅就收到了几千里之外女儿发来的微信:“亲爱的妈妈,今天是母亲节,祝您节日快乐!工作实在累了就歇会儿,多注意身体。您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刹那间,张冬梅的眼泪就出来了。
▲ 张冬梅(左一)在和同事讨论工作。
张冬梅是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的党支部副书记,“父母都是老一代水电人,受他们影响,工作永远是放在第一位”。干工作风风火火的张冬梅,提及家人和孩子,“都是满满地愧疚”。
虽然每年和家人聚少离多,张冬梅说,多年来,家人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让她在每一处偏远的工程建设现场,都能安心工作,一直走到现在。
▲ 在建的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一天的发电量就可满足50万人一年的家庭生活用电。(摄影:董宁)
“白鹤滩水电站10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从设计、制造到安装,全部国产化,是世界水电行业的‘珠峰’,单机容量全球第一,属于世界首创。我很荣幸成为建设者中的一员。”说起电站建设,张冬梅有很强的自豪感。由于工作突出,张冬梅今年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算起来,到现在,我跟随着项目团队完成了从三峡电站18台70万千瓦机组,到溪洛渡电站9台77万千瓦机组安装,再到现在白鹤滩电站8台100万千瓦机组安装,我参与了35台巨型机组的安装施工任务,有幸见证了我国巨型机组从‘引进’,到实现‘全国产化’的进程。”张冬梅说,白鹤滩水电站将在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迎来首批百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这一刻定会热血沸腾”。
戴着安全帽、穿着工装,常年奔忙在机器轰鸣的工地上,这是张冬梅工作和生活的日常,“经历过混凝土的摸爬滚打,经历过烟尘焊花的炙烤熏染,我要成为女儿的骄傲”。
“中国水电人的高光时刻”
2020年9月初,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白鹤滩机电项目部桥机班长梅琳,接到电站首台百万千瓦机组转子吊装的任务。“当时既紧张又兴奋,吊装的可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发电机转子。”梅琳说,不是任何一个吊装手都有机会来完成这样一项吊装任务的。
梅琳要吊装的转子是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位,重达2300吨,外圆直经16.5米,高度4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巨无霸”,需要两台1300吨的桥机并车抬吊才能完成吊装。
▲ “大国工匠”梅琳。(摄影:董宁)
“如此之大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周间隙只有42毫米,而转子吊装要求精度非常高,既要保证转子平稳入坑,又要避免与定子发生丝毫的触碰,这对我的技术操作是实打实的考验。”为了保证转子吊装万无一失,吊装前,梅琳参与转子吊装方案的设计,并带领班组成员对桥机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检查,确保桥机性能与安全。
转子吊装当天,在起重指挥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梅琳从容有序的调节档位,沉着冷静地将这个庞然大物稳稳吊离安装间地面近10米,跨越5个机坑位,经过257余米的水平移动后,缓缓落入14号机坑。
“进入机坑后的转子还需要进行精准微调,操作上基本是‘点动’1个毫米左右的距离,这是用肉眼观测不到的。”梅琳说,操作过程还需要通过耳朵听抱闸打开的声音,当声音出现的同时,桥机操作杆要马上回零,这样才能保证2300吨的转子移动的距离,控制在1个毫米以内,而这个“把控”是她多年潜心摸索练出的“手感、声感”操作法,也是她与桥机9490天的“相濡以沫”,才最终练就的能够达到的精度。
这台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发电机转子,在梅琳手上历经1个多小时后,被成功吊装就位,她隐约听到了驾驶舱外同事们鼓起的掌声。“能亲手把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转子安全吊装就位,是我一生的荣耀!这是中国水电人的高光时刻!”
▲ 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电站。(摄影:董宁)
“从三峡到溪洛渡,再到白鹤滩,我总共吊装了16台转子。”梅琳说,她是典型的“一个人一生只干一件事”,但“干好了同样了不起”。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首批机组计划于7月投产发电,2022年7月将实现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届时,它将连接上游的乌东德水电站和下游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共同组成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发电接近2000亿度。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