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中国战“疫”诠释生命至上

2021-05-16 09:59:00 【关闭】 【打印】

  “各位接种疫苗的居民,请戴好口罩,带好身份证,排队来这里登记信息。”2021年5月10日上午,湖北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老桥小学里人头攒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新冠疫苗接种上门服务在这里有序进行。 

  曾经,这座城市处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今,疫情的阴霾已经散去,生活重回正轨。这秩序井然的背后,是中国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八方支援;是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等各界人士的逆行坚守和挺身而出。 

 

  带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标志的大楼 

  全力救治: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我们正在诊疗武汉的境外输入病例。”5月12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黄朝林指着不远处的隔离病房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金银潭医院继续作为输入型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承担着武汉市输入境排查和确诊病例诊疗任务。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传染病救治临床专家黄朝林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金银潭医院就承担起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收治工作。现任院长黄朝林是一名传染病救治临床专家,在抗疫中不幸感染,却以身试药。由于每天从外院转诊来的危重病人几乎都是在夜间, 黄朝林亲临现场,查看患者,协调对接,指导救治,确保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2020年, 黄朝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金银潭医院有很多像黄朝林一样,白衣执甲、迎难而上的医护人员:原院长、党委副书记张定宇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放射科主任樊艳青日阅CT片6万帧;战“疫”夫妻涂盛锦“以车为家”等等。 

  “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计代价去救治每一位患者。”据黄朝林介绍,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收治了新冠肺炎患者2894名,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达70%以上。同时,医院还投入25473.62万元用于购买物资、医疗器械、药品用于患者救治。 

 

  金银潭医院隔离病房,正在隔离武汉的境外输入病例 

  “随着中国防控体系的建设,绝大部分的传染病都会得到有效的遏制。我们希望病人越来越少,我们的人民更健康!”伴随着黄朝林的介绍声,窗外不时传来吊车的轰鸣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这是医院内的三个工地在同时动工。“应急病房楼将于今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改造后的门诊楼会在2022年8月与公众见面,新建设的15层科研大楼,将在2023年9月底投入使用。” 

  目前,金银潭医院继续保留负压隔离病房、三个层流病房及一个重症监护病房作为输入境排查和确诊病例诊疗工作。 

  群防群控:基层稳则全局稳 

  2021年5月10日,武汉因为一场暴雨登上热搜。经过雨水的冲刷,位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街道的东湖新城社区格外干净,居民们有序地进出大门。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每当读起来,我都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东湖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陶久娣激动地对记者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的社区工作者。

 

  东湖新城社区展览厅展示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据社区党委委员、志愿引导员徐敏介绍,疫情发生后,东湖新城社区累计确诊32人。我们采取封闭式和网格化管理,以社区网格为基础单元,自下而上,采取入户排查、电话问询、居民自报、“微邻里”申报等方式进行拉网式大排查,按照武汉市政府部署,完成确诊患者百分百应收尽收,疑似患者百分百核酸检测,密切接触者百分百隔离。2020年3月8日,东湖新城社区成功创建无疫情社区。 

  “我们组成了青年志愿者团队,为居民购买生活物资、药品等。”社区干事万莉说,“‘00后’大学生志愿者谢小玉是社区青年志愿者的典型,疫情期间,她挺身而出,来回跑了3家药店为80岁的老人送上降压药;一天跑十几趟为居民取快递。” 

 

  东湖新城社区社区党委委员、志愿引导员徐敏讲述抗故事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东湖新城社区考察。他直奔社区生活物资集中配送点,针对免费菜的发放详细询问,“菜要不要钱,都送给谁?”下沉干部李晓湘回答说:“免费菜发给贫困户、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等,都是困难群众。” 

  在疫后重建的关键时期,随着党建中心和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东湖新城社区牢记习总书记视察时的嘱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思路,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开创合力共建的新格局。 

 

  东湖风景区对苦难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菜的还原场景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丁鹏表示,“从基层开始实践民主,形塑公权力走向善治的路径,是社区治理创新对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的回应与贡献。通过社区能人,如网格员和基层志愿服务队,社区复兴了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互惠支持网络与人际温情关系,同时兼容城市化生活的节奏,在生活中将情理法融为一体,形成有尊严、有生趣、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传统乡村社区的美德以及现代法治社会的公民道德,融合在新的社区团结之中。” 

  数智赋能:守护疫后“风平浪静” 

  “这里是应急指挥中心,暂无中高风险地区来汉车辆。”2021年5月10日,通过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工作人员正及时进行视频联动调度。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智能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项目技术组组长左秀然说,“前线无数医护工人员和疾控工作者,筑紧疫情防控的安全网,线上数字技术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构建疫情防控‘防火墙’。” 

 

  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项目技术组组长左秀然 

  据介绍,武汉市历经一年,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了众多公共卫生管理、疾控、医疗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家智慧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上实现了多点触发、智能预警一网全监测,应急处置、指挥调度一键达基层,为疫情科学防控、精准防控起到良好支撑作用,并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重点,覆盖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武汉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专班负责人杨国良强调,“武汉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治理和智能管理,进一步提升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和高效处置能力。”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何振宇 

  对于各界关心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如何做好预警、早期发现疫情等问题,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何振宇回应称,“我们坚持疫情防控关口前移。通过疫情直报系统、发热门诊、‘12345’和‘12320’热线等大数据平台,动态关注居民健康情况。” 

  目前,武汉正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据统计,截至5月13日24时,武汉市共设新冠疫苗接种点335家,其中大型临时接种点72家,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超830万剂次。  

  同舟共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 

  全球疫情防控战已经成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 

  目前,中国已经向8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新的贡献。 

  “疫苗是抗击病毒的利器,也是拯救生命的希望,它是应当服务于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中方率先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认为,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体现了中国坚持生命至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说,“《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每一缔约国家承担尽最大能力个别采取步骤或经由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采取步骤,以便用一切适当方法,尤其包括用立法方法,逐渐达到本公约中所承认的权利的充分实现。” 

  2021年5月13日,钟南山在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上表示,全球通过疫苗免疫,需要2-3年时间的全球协作。“直到所有国家安全之前,没有一个国家是安全的。” 

  正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所提倡的,各国应坚持生命至上、全球一体、平等尊重、合作互助,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坚固防线,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