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外交官”书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2024-02-07 15:40:00 【关闭】 【打印】

  

  外形酷似人类大脑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大楼。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矗立着一座外观独特的建筑,它形似人类大脑,从中庭往上看就像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内部电梯的设计也模仿了动脉血管的形状,这就是在神经外科领域工作了24年的王兴文主任医师工作的大楼——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大楼(通称“颅脑大楼”)。 

  现年49岁的王兴文还记得在德国参观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时,第一次看到与颅脑大楼一模一样的建筑时的震撼感。那时,他多么希望中国也能有自己的颅脑大楼。201812月,经过10年的建设,代表中国一流神经医学研究中心的颅脑大楼正式启用,展现了中国神经科学在人员素质、硬件条件、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长足进步。 

  这种工作环境使王兴文更加感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兔年的最后一台手术安排在腊月二十九,王兴文必须等到初三后确认病人术后状况正常,才能放心地买张火车票回山东老家与家人团聚。对于习惯了手机24小时畅通、随叫随到的他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业至今,王兴文已累计实施了4000多台手术,也曾有过22小时连续奋战的经历。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呢?“面对素未谋面却以生命相托的患者,我们没有任何懈怠和退缩的理由,只能坚定地直面挑战。”  

  “白衣外交官”挑战援非生活 

  

  每当思念祖国和亲人,王兴文和队友喜欢在海边遥望,因为亲人在海的那一边。 

  虽然习惯了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无法与亲人团聚的遗憾,但是2021年的春节对他来说尤为艰难。20209月,他作为第28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的21名成员之一,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援外生活。自1968年起,北京市8家市属医院会选派医生组成医疗队赴几内亚执行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这样的传统已经持续42年。经过10个月的行前培训,王兴文对几内亚的语言、国情、外交礼仪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信心。然而,当他真正到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时,当地湿热的环境、蚊虫的叮咬、毒蛇的出没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那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爬到医疗队驻地高高的水塔上,遥望大海,默默地向家人寄托思念之情。 

  

  几内亚手术中临时停电,王兴文和队友打着手电做手术。 

  在面对异国他乡的不适和远离亲人的孤独时,王兴文始终铭记自己的使命,不断提醒自己:“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一员,我不仅是医生,更是代表着中国国家形象的外交官。”在18个月的时间里,他在中几友好医院进行了100多台手术,期间遇到了旱季1天停电6次、只能借助手电筒完成手术的情况。他和队友还经历了埃博拉和马尔堡两种致死率极高的病毒爆发,救治了军事政变中的枪伤患者,这些都是他在国内从未遇到过的。 

  他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20216月进行的一场手术,一个坠楼的患者胸、腰椎骨折,被紧急送到中几友好医院。手术是由王兴文和当地医生合作完成的,但在主要步骤完成后,患者突发急性溶血反应,心率飙升,血压急降,尿袋变成了酱油色。根据当地同行的经验,这可能是疟疾急性发作引起的,可能危及生命。经检测结果证实后,他们立即给患者注射了青蒿素,才使情况稳定下来。手术前后共持续了10多个小时,所有人都全程戴着N95口罩、穿着隔离服,浑身都被汗水浸透。回到住处已经深夜,没想到队友们已经热好了饭菜在等着他,让他非常感动。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医疗队到达之前,中几友好医院只有基础神经外科,只能进行一些较为基础、简单的手术,如外伤修复和椎管减压等。王兴文敏锐地意识到,在几内亚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缩小几内亚神经外科与世界主流神经外科之间巨大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几内亚神经外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捷径。 

  当时医院里只有一台手术显微镜,这台设备是10年前中国捐赠的。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使用,显微镜上积满了灰尘,而且光源也坏了。王兴文和他的队友立刻联系了中国医疗器械小组的工程师,请他们修理这台显微镜。两个月后,当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初具条件时,他们就在中几友好医院进行了第一台微创颈椎前路椎间盘手术。手术后第二天,病人的肢体活动明显改善,第四天就能下地活动。这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小切口、小创伤、快速康复”的特点改变了当地医生对神经外科手术的看法,他们纷纷惊叹:“你们的手术患者恢复得真快!” 

  

  王兴文培训当地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显微外科技术训练。 

  配合王兴文的几内亚助手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的术野,他决心要学会这项技术。在见证了几台成功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后,当地神经外科主任也主动请求医疗队将中国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培训理念引入几内亚。王兴文向国内汇报了这一情况,得到了宣武医院的大力支持,北京凌峰公益基金会捐赠了培训设备,并将其运送至几内亚。医疗队组装设备,支援建立了当地首个神经外科实验室,编写了法文版的培训教材。经过半年多的准备,终于在20217月,举办了第一期几内亚显微外科培训班。医疗队一步步地教导当地医生,从坐在主刀位置演示到站在助手位置配合,直到他们可以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进行手术操作。王兴文感慨地说:“我们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队开展面向几内亚全国的“神经学专家讲坛”,王兴文全程用法语授课。 

  除了举办显微外科培训班外,医疗队在几内亚全国举办了“神经学专家讲坛”,内容涵盖神经内科、外科、心脏、重症、病理、麻醉等方面。由于几内亚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当地能说英语的医生非常少,王兴文决定直接用法语授课。为了确保翻译准确,他先制作英文幻灯片,再请国内老师翻译成法语,最后通过网络与法国外教核对。王兴文每天晚上还要花2-3个小时背讲义,为140分钟的课准备了200多个小时。他坦言:“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比做手术难得多。” 

  

  医疗队回国前一周,向当地中几友好医院捐赠西非地区最先进的大型手术显微镜。 

  经过18个月的努力,医疗队成功完成了既定目标,为当地培养了神经医学人才,提升了技术水平,购置了450万元的设备,建立了13项医疗规范和制度,并整理成册。几内亚神经医学中心于20221月正式揭幕。     

  在18个月的援非生活中,王兴文经历了很多挑战,也变得更加成熟。他认为这段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让他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此外,他还结识了一群珍贵的朋友。至今,他与几内亚的朋友保持着联系,定期收到他们的祝福信息。他认为自己不仅是医生,更是友谊的使者。“我们传递了中国人的善良和友好,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意义。”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