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非洲基建:本地化模式助赞比亚人才培养

2022-12-21 13:18:00 【关闭】 【打印】

  在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南约90公里的卡富埃河上, 赞比亚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下凯富峡水电站大坝巍峨高耸、安全运行。

  这座由中国电建承建的装机容量750兆瓦的水电站,自2021年7月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提高了赞比亚的电力供应能力。

  下凯富峡水电站不仅加速了赞比亚国家工业化进程,更改变了众多赞比亚年轻人的命运。吉夫特·卡潘达便是其中之一。

  2017年,35岁的赞比亚小伙卡潘达来到中国电建所属的中国水电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招聘中心,项目开办的培训学院正在招聘学员。卡潘达不敢相信的是,这里不仅不收学费,还提供免费的住宿和助学金。他幸运地通过面试,顺利进入培训学院,学习电工专业,从此开启“逆袭人生”。

  像卡潘达一样,赞比亚已经有300多位年轻人的命运通过在培训学院学习彻底发生改变,增长的技能给他们带来了新生活。

  自2001年进入赞比亚市场以来,中国电建已在赞比亚深耕21年。这期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建对属地化员工的培养,为其扎根非洲市场、实现本地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雇佣和管理当地员工,可以加强中非人民在工作上的团结合作和人文上的沟通交流,缩小中非人民的‘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从而打造以中资企业为平台的‘连心桥’,有效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建赞比亚国别代表宋明明说。

  中国水电培训学院学生学习工程测量

  培养契合非洲发展需要的本土人才

  作为赞比亚40年来投资开发的首座大型水电站,中方在下凯富峡水电站建设之初,便秉持了不仅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加强对当地人才培养的理念。

  2017年7月,以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为依托,由中国电建自筹自建的中国水电培训学院成立,时任赞比亚总统埃德加·伦古为培训学院揭牌。该学院面向赞比亚全国招生,为学员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提供免费住宿并发放生活津贴,旨在为赞比亚培养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急需的技能人才。

  2017年7月18日,伦古在多个场合强调,水电站的建成对赞比亚的电力供应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为赞比亚人民提供就业机会,还通过培训学院为赞比亚未来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有技能的工程人才。

  2019年5月,培训学院正式进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培训学院负责人方志称,目前共有332名学员从培训学院顺利毕业,31名学员取得国际焊工从业资格证书,81名学员取得国家从业资格证书。卡潘达在内的五名优秀学员还以全额奖学金的形式被选派到位于中国河南开封市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留学深造。

  “在中国,我完成了电气专业的学习。以前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电工,只能做些简单的接线或者修理之类的小活儿,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过了专业又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我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卡潘达向《中国与非洲》表示。

  如今顺利毕业的卡潘达和同学们回到了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继续工作。“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够学以致用让我对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期待,自己的能力也在不断得到突破。”卡潘达说。

  中国电建将于2022年底正式将下凯富峡水电站移交给赞方,届时培训学院也将移交给当地教育部,未来将为赞比亚源源不断地培养更多的技能工人。

  “依托于水电站工程建设逐渐兴起的凯富埃镇目前已经成为赞比亚的重工业中心,汇聚钢铁冶炼、机械加工、五金贸易等一大批企业,但唯独缺少专业的人才培训基地,水电培训学院则正好可以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和技能型人才。”下凯富峡项目经理周庆国表示。

2019年,中国水电培训学院选送的五名赞比亚学员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毕业

  创造就业惠民生

  “在非中资企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聘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当地就业,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当地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责任感。”宋明明说。下凯富峡水电站开始建设以来,雇佣当地员工人数超过一万人,占员工总数高达90%。赞比亚籍高级管理人员约60余人,分布在公共关系处理、清关采购、投标报价、人力资源管理、法务等各重要岗位。

  卡潘达的生活随着他在下凯富峡水电站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他月收入达到400美元,远高于当地平均收入。

  “目前的薪资让我们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蹭蹭’上涨,家里新添置了沙发和电视,女儿穿得起漂亮的裙子……去年我用的是个按键都看不清的老年机,现在用的是华为智能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改变。”卡潘达说。

  在他看来,中国电建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逆袭,在中国企业掌握的技能让其受益终身。“我知道中国电建扎根赞比亚已经20余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用我的20年来回报它。”

  民心相通是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重要内容。宋明明表示,中资企业通过雇佣和管理外籍雇员,可以加强中非人民在工作上的团结合作和人文上的沟通交流,是打造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

  此外,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面临着社会文化、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等方面差异所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有利于以符合当地习惯的做法进行管理,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