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在非洲:国虽有界,医者无疆

2022-07-07 10:17:00 【关闭】 【打印】

  2021年9月1日,北京语言大学迎来一批平均37岁的“大龄学生”。当中年龄最长的已经54岁,他们背着书包穿梭在校园里,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法语单词;也会争抢着上讲台,用依然陌生的法语大胆地做简单的交流…… 

  他们是第29批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为即将到来的18个月援非工作做准备。 

  半年后的2022年3月2日,在北京天坛医院忠诚楼礼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副主任钟东波向他们授党旗,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监察专员李明柱向他们授队旗,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向他们授医院院旗。 

  “我宣誓:国虽有界,医者无疆。我们将牢记援外医疗光荣使命,不负祖国人民重托,为增进中国和受援国人民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作出积极贡献。”口号震彻礼堂。 

  离家一万五千里,穿越三大洲,飞行54个小时……不仅仅是中国飞往几内亚的路,也是中国医疗外交的缩影。 

  

  麻醉科医生李学斌在手把手教课当地医生。受访者供图 

  跨越三大洲的“旅程” 

  当地时间2022年3月6日22点,在先后经停韩国首尔、法国巴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历经54个小时、总航程近1.5万公里的飞行后,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22名队员跨越三大洲,终于抵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 

  这22名队员中,除了两名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疾控中心的卫生管理顾问外,其余队员全部来自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学科、急诊、重症等15个临床专业和土建、财务会计等职能部门。 

  这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旅程。 

  位于西非西岸的几内亚共和国,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310万人,经济以农业、矿业为主,疟疾、伤寒、寄生虫等传染病多发。 

  “几内亚是医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国家。在首都科纳克里,包括中几(中国与几内亚)友好医院在内一共只有3家大型国有医院。”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郭伟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说,他和同事所在的中几友好医院,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家医院。 

  “2012年4月11日,由中国政府援建几内亚的中几友好医院,开始对外收治患者。”郭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早在1968年,北京就向几内亚派出第一批医疗队,现在他带领的医疗队已经是第29批。 

  1962年,阿尔及利亚面临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国际红十字会呼吁国际社会紧急救援,阿卫生部长请求中国提供医疗援助。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开创了共和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在郭伟的意识里,非洲的样子有很多空间可以想象。“其实来之前,也有恐惧心理,但到了才发现,这里的城市化虽然很初级,但也都有基础的设施,如可以视频的4G”。 

  此次援几内亚队员、北京天坛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真德智说,对几内亚的普通人来说,医疗不能完全普及;这里的患者外伤居多,得了慢性病的很少会去治。在这里,真德智见到了不少原可以救治却去世的病例,一是没有钱,二是当地医院很多手术开展不了,没有设备或没有耗材。 

  到几内亚一周后,当地时间2022年3月13日,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完成与上一批医疗队的交接工作。 

  当天晚上,郭伟和几位医疗队员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帮到医院快速发展建设起来?怎么才能让当地医生掌握更多技术?怎么才能让这里的患者病有所医?这些都成为了他们心里的问号和动力。 

  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 

  几代人的援助,延续更多“第一” 

  “到非洲两个多月了,一切安好,请放心!有机会,就教当地医生做做手术;有时间,就跟当地朋友学习法语,一切都挺好。”5月8日,医疗队员刘新农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刘新农所在的北京天坛医院血管外科,是首次加入援派的科室。 

  很多几内亚人有血管外科疾病,比较常见的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等,且因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等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数量庞大,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也非常多。 

  刘新农发现,当地唯一能做的血管外科手术就是静脉曲张,对于血液透析患者,当地目前没有医生能够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大部分患者多采取临时血液透析通路,患者需承受巨大的肢体痛苦和经济负担,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也会前往周边国家进行治疗。 

  5月8日,一位26岁的小伙子因尿毒症需要做透析通路手术,来到中几友好医院,随后由刘新农医生主刀、中几友好医院普外科Soriba医生作为助手,成功完成了几内亚本土第一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手术之前,刘新农为当地医生详细介绍了关键步骤和细节,如术前血管条件评估最为重要、术中瘘口大小和缝合方法等细节需要注意。 

  这台手术吸引了几内亚另一家医院——东卡医院肾内科的医生前来观摩。 

  但遗憾的是,第二例患者的手术由当地医生操作,结果手术没能成功。 

  “那名患者再来医院时,点名让中国医生来为他主刀,他当时的心态特别平和,没有任何怨言,甚至还很感恩,这让我意外又心疼。”刘新农说,随后他成功在患者另一侧胳膊做完透析。 

  在几内亚,患有静脉曲张的患者不在少数,当地也有能开展静脉曲张手术的医生,但术后复发率高达80%。 

  “我想把国内的手术方法教给他们,把复发率降下来。”刘新农告诉记者,在与中几友好医院院长沟通后,决定专门成立一个也是几内亚第一个血管外科,培养一些血管外科专科大夫。 

  除了血管外科的建立之外,最近10年间,在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的接续支援中,这家年轻的医院还建起了全几内亚第一个重症医学病房,实现了部分当地人“重症不出国”的愿望。 

  如果说真正做到中几文化融合的,中医科当之无愧。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医生周莉说,中几友好医院针灸康复科有两位针灸医生Madame Dabo和Madame Mariame。第一个月周莉和Mariame一起出门诊。让她惊讶的是,Mariame曾在山西太原学习中医,特别喜爱中医。 

  在到几内亚之前,周莉想象不到当地人对中医的信任和热爱。其实早在1994年,天坛医院针灸科医生曲梅就开始到几内亚支援。 

  在2013年的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纪念先进事迹展中,曲梅曾在自述中写道:“我们成立了一个总统医疗保健小组,由内科、按摩科、针灸科大夫组成,翻译陪同,定期为总统进行体检和保健治疗。我参与其中,总统也从对中医陌生变得慢慢喜欢,甚至依赖上了中医保健和治疗。” 

  而如今让周莉惊喜的中医科,其实正是出自曲梅的筹建。 

  在1994年到2012年的十多年间,曲梅曾三赴几内亚。作为第14批、第17批、第22批医疗队队员,先后在几内亚三个不同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了5年半的时间。 

  中医与几内亚人民的感情,就这样在一代代中国医疗队的坚守里,变得血浓于水。 

  

  2022年4月,中国援几内亚医生在中几友好医院开展床旁支气管镜吸痰,当地医护人员在旁观摩学习。受访者供图 

  58年来,派出2.3万人次医疗队员 

  一批又一批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的到来,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务人员,使中国医疗在几内亚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本地医生和患者对我们非常尊敬,他们都知道,我们是来帮他们的。”郭伟感慨,和本地医生交流后他才知道,现在中几友好医院的每一个科室,都有去中国学习过的非洲医生,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还想再回中国。 

  除了帮扶本地医护和患者,郭伟来到中几友好医院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开放了面向华人的驻地门诊。 

  “不少华人来就诊后感受都很好,异国他乡有自己国家的医生诊治,他们也特别感恩。”郭伟说,一位华人在几内亚港口做修建调度的工作,不久前因出现胸痛的症状,在听闻有中国医疗队开门诊时,从三百里之外赶来中几友好医院,这是一份信任。我也知道,他们是想家人了。 

  因为宿舍和医院一墙之隔,“每天早交班,我一直第一个到位,我想保持一个好的状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力量和坚守。”郭伟回忆,很多次,早交班的中层干部拿着签到本,竖着大拇指和他说:中国人勤劳!“每每看到这样的夸赞,我都觉得虽然和家远隔万里,但是一切苦都值得。” 

  时隔10年,就在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援建的中几友好医院的二期扩建也已完成。郭伟和医疗队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把医院二期建设完善,比如ICU和40张普通病房的建设。落地后,就能帮助更多医生在当地开展以前不能做的医疗工作。 

  2021年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介绍,58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派出医疗队员2.3万人次,诊治患者2.3亿人次。经过几十年辛勤浇灌,中非合作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不仅仅代表天坛医院,不仅仅代表北京,代表的是中国。”这是郭伟每每看到国旗时,都会在心里重复说的话。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