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九天十载 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2022-06-30 14:58:00 【关闭】 【打印】

 

 6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右)、刘洋(中)、蔡旭哲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

  “54321,点火!” 

  6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时隔十年,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再次出征,开启了新的“太空之旅”。 

  1800公里外的郑州,刘洋父母家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好消息传来,满屋沸腾。 

  对于女儿的再次出征,刘洋的父亲,72岁的刘士林表示自己感到“放心、激动、自豪”。 他表示,相比年前女儿执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时,他和妻子心里的担忧少了,踏实多了。刘洋父母的心理变化源于十年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持续进步。  

  十年前,刘洋随神舟九号飞船驻留太空13天。年后,刘洋将和陈冬、蔡旭哲两位战友共同驻留太空183天。 

  “最近十年,应该说是中国航天承上启下的十年。”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十年前,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在大多数领域是在“跟跑”,而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 

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新华社   

  苍穹探索 硕果累累     

  中国人对太空的浪漫追求从未停止过。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中,月亮上的广寒宫内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嫦娥”,她怀抱着一只玉兔俯视人间。现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中国人通过“嫦娥探月”工程这个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的星球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200710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经历12天的长途飞行之后开始绕月飞行。 

  2012年以来,探月工程不断创新突破。201312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玉兔送到了月球。如今,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通过,将玉兔月球车跑过一圈的地方命名为广寒宫    

  此后,20185月,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人类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202012月,怀揣1731克月壤的嫦娥五号稳稳降落。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    

  嫦娥一号嫦娥五号,中国圆满完成了从奔月、绕月、落月到返回的整个探月工程。它的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贺电中所说,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中国对深空探测不仅限于月球。20207月,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升空;20215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首次在火星留下中国印记。截至目前,“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号”已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年多的时间,累计行驶近2000米,获得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 天问一号祝融号一次性成功实现了完成(环绕)、(降落软着陆)、(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以及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随着刘洋等三名中国航天员成功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次刷新了高度    

  200310月杨利伟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20216月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再到神州十三号飞行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创下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在接力中实现新跨越。今年底,神舟十四号三名宇航员将见证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天宫空间站在他们手中顺利“竣工”,并在空间站与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在轨交接,正式开启中国载人航天持续驻留太空的时代。     

  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技术突飞猛进,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中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将有力推动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木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首次火星采样等航天重大工程开展。

 这是6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的画面,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新华社   

  航天技术服务生产生活     

  在宁夏农垦前进农场2万亩平整的连片农田里,数十台大型农业机械正在碎土、翻地、铺管。 

   与传统农场依靠人工精耕细作不同,这片农场的农机依靠北斗自动驾驶系统让农场实现全天候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这种农业高效管理的背后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突破。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的北斗一号系统到2020年的北斗三号系统,北斗服务的用户从中国扩展到全球。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用户都可以得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道,目前北斗系统具备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七类服务能力,北斗全球位置服务平台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通高精度服务,全球总用户数超20亿。(从后面国际合作那块挪过来的)    

  目前,中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500颗,除了卫星导航,近年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技术同样取得突破。高分系列卫星织就太空“天眼网”,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观测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风云卫星提供天气预报精准服务    

  20226212时,吉利控股集团为未来出行打造的首批9颗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其中一颗低轨卫星被命名为“亚运中国星”,这是中国航天首颗以亚运冠名并将赋能亚运的商业卫星。作为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汽车制造与卫星制造业务的企业,吉利表示,航空航天和高精地图等技术,将为吉利终端产品的高级别智能驾驶赋能。     

  得益于有利的产业政策支持,像吉利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航天相关企业9.52万家。从 2017年到2021年,每年有超过10000家航天相关公司注册。    

  “大部分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都是在2015年之后成立的,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技术进步方面非常迅速,”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百奇告诉《中国与非洲》。  

529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准备转往发射区。(新华社  

  合作开发 共享太空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北约20公里的恩托托山山顶上,坐落着灰白色的恩托托空间天文台地面站。在地面监控室里,技术人员在实时记录着埃塞首颗人造卫星ETRSS1发回的数据。    

  ETRSS1埃塞俄比亚首颗人造卫星,由埃与中国共同设计、开发和制造,用于监测环境和天气变化,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规划、干旱预警、采矿活动和林业管理。该卫星于201912月在中国发射升空,一年后正式交付埃方     

  伊尔卡尔·埃希特(Yilkal Eshete曾是埃塞俄比亚空间科学和地理空间研究所ETRSS1卫星项目负责人。他现在仍然记得当初与中国合作伙伴们一起工作的情景。    

  在卫星开发过程中,20多名埃塞工程师和科学家接受了中方卫星技术、地面应用、卫星操控等方面教学培训。卫星发射并进入轨道后,我们的工程师现在可以独立操控地面操作和应用系统。他对《中国与非洲》表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展开航天合作,加强了这些国家航天技术能力建设,为航天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航天人看来,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中国和欧洲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搭载了来自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科学载荷;2021年,中国“天问一号”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开展了“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目前,包括对地观测、遥感应用等在内的多个中欧航天合作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在空间站建设领域,早在201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就联合宣布,17个国家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与19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签署46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计划安排发射任务60余次,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强国建设全面开启新征程。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