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的胡双全就是其中一员。今年51岁的他来自湖北省崇阳县肖岭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贮藏技术推广工作。本来,他为期两年的援助任务2020年3月就该结束了,不巧赶上疫情暴发,返程受阻。后来,他自愿选择留在布隆迪。
两年多以来,胡双全继续在布隆迪开展他的专业工作,在布班扎省吉航嘎县的Socopa大米加工厂做技术示范,展示优质稻谷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后的精米品质。此外,培训当地大米加工技术人员、农业调研和种子精加工也是他的工作内容。
胡双全(左三)在布班扎省指导高品质大米加工
在专业工作之外,他还与其他专家一道开展多项水稻、玉米试验和示范项目。在专家组的驻地中国援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他还主持或协助完成了多项附属工程的建设。
算起来,他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回国与家人团聚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在这个农业产量不足,大多数家庭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的国家,他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他告诉爱非客:“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初,经历过贫穷和挨饿,对非洲人民的困难生活能感同深受。”
防疫、工作两手抓
布隆迪医疗条件有限,当地疫情防控意识淡薄,这对专家组的疫情防控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为按计划推进项目进度,尽量减小因疫情给工作带来的影响,圆满完成援外任务,专家组将疫情防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专家组在中心实行严格的人员管理。同事之间保持社交距离,分盘分餐端到各自宿舍吃,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开展集中培训活动时,严格按上级管理单位的要求做好防疫工作;对当地雇员也提出了同等的防疫要求。
得益于有效的防疫工作,全组实现了零感染。援助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专家组平均每个月有20多天出差或下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专家组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新冠疫情对布隆迪农业生产造成的冲击。胡双全介绍说,当地整体经济下滑,人们本就微薄的收入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能力减弱。因为禁航和限制入境,货柜到港时间延长,农业生产资料进口也受到较大影响。
人员往来的限制也带来很多不便,胡双全有时不得不尝试新的领域。按照计划,示范中心要建一个种子冷藏库,由国内厂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来布安装调试,但因疫情原因,国内技术人员无法成行,在布隆迪当地也无法获得安装技术支持。为不影响项目进展,冷库材料运到后,胡双全立即着手安装。
胡双全在中国援布隆迪农业示范中心与当地人一道安装种子冷藏库
虽然在国内工作时操作过多种冷藏、冷冻库,对冷库非常熟悉,但是胡双全没有亲自安装调试过。“通过虚心向厂家请教,充分利用自己的冷库使用实践经验,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克服诸多细节技术上的难题,终于完成了冷库设备安装,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胡双全说。
胡双全还特别提到了他参与的高海拔地区水稻抗稻瘟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这个项目覆盖布隆迪马康巴、鲁塔纳、鲁伊吉和坎库佐四省共200公顷的稻田。这个项目是专家组举全组之力协助布隆迪政府解决总统和广大农民高度关切的高海拔山区稻瘟病严重问题,受到布方高度关注和肯定。目前,水稻已进入大田分蘖生长阶段,项目进展良好。
希望的热土
布隆迪位于赤道附近,地处热带,但因为地理上属于东非高原,东非大裂谷西线贯穿其境,境内有海拔800-1000米的平地,也有海拔1200米-2000米的山地,所以植物和作物种类非常丰富,水稻、小麦、玉米、香蕉、木薯、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甘蔗、棕榈油树、咖啡、茶叶、柑橘、芒果和各种蔬菜等都有种植,甚至是需要较低温度的苹果也能生长且品质良好。因雨水适宜,光照充足,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很多作物品质优良且有高产潜力。
农业是布隆迪经济的基石,有超过90%的人口居住在将近100万个家庭农场(平均每户家庭约0.5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占布隆迪出口收入的95%。因为种植技术缺乏,农业投入品不足,耕种和管理原始落后,作物单产低下,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多数家庭只能吃上两顿饭,还有少数家庭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且食物非常简单,玉米粉、木薯粉或大米,加上豆子一起烹饪,虽然能基本满足身体糖类和蛋白质需要,但食物简单,营养不全面。
当地民众在农田里劳作
农业专家组着力杂交水稻的推广,旨在通过把我国先进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传播到布隆迪,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同时农民也能从种植杂交稻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减贫脱贫。在布班扎省吉航嘎县四村,专家组在该村45公顷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上通过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以基金化模式组织农民连片种植杂交水稻,使该村走上了脱贫之路,受到当地农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许。
在推广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农业协会组织配合度高,但因为农田全靠一把锄头翻地耕作,劳动强度大,有的农户缺乏足够劳力,耕作比较粗放,技术措施不能做到位,产量受到影响;有的农民将专家组提供的肥料挪用到其他地方,导致施肥不足,也影响水稻产量。
这些问题都需要专家组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在田里干活的农民耐心交谈,手把手地现场培训,及时矫正他们的不科学耕作行为。“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我们的目的就是一个,希望农民脱贫,能吃饱吃好。”胡双全说。
胡双全在卡鲁齐省水稻示范基地开展水稻育秧技术现场培训活动
在他看来,中布农业技术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布隆迪气候条件优越,布隆迪人勤劳肯干,缺的是农业技术。“我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19%的人口,且绝大多数国人能吃饱吃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功不可没。”
情系非洲
在布隆迪的这几年,他结交了不少朋友,交往较深的有三位。一位是Severin博士,布隆迪大学教授兼布隆迪食品技术中心主任,曾在中国留学九年,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现任布隆迪标准化管理局局长;一位是工程师Serverien,布隆迪食品技术中心副主任,主管业务工作,曾到中国参观学习;另一位是Renovat,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曾是一家大米加工厂的技术主管,接受过胡双全的培训和指导,现在是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布隆迪中心的技术人员。
胡双全与几位非洲朋友经常相聚,参加他们家里的喜事宴会,并按当地人习俗随礼祝福。当他们需要从中国采购一些食品检测仪器仪表时,会委托胡帮忙采购,运到布隆迪。胡双全在布隆迪碰到一些不熟悉的问题也都是向他们请教,通过他们跟当地人联络。
在他看来,布隆迪民风朴实,对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非常友好,在首都及周边地区几乎所有的市民都能用中文说“您好”。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专家组在出差途中汽车发生故障,抛瞄在路边。当地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跑步时路过,主动到路边折了树枝放在车前后几米的位置,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减速和避让。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交往中,胡双全也十分亲近当地群众,做中非友谊的传承者。作为一个七零后,亲历过中国当年的艰难,对非洲人民的困难自然能感同深受,因而对纯朴困苦的非洲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正是这份真挚情感,尽管条件艰苦,远离祖国和家人,他仍选择非洲作为自己奋斗的地方,先后在尼日利亚、赞比亚、津巴布韦援助五年,如今又在喀麦隆坚守了四个年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响应国家号召,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非洲农业发展和减贫脱贫出把力。”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