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在第三期中国援埃塞俄比亚高级农业专家组技术合作项目即将结束之际,专家组被授予了“援埃塞俄比亚农业特别贡献奖”。
51岁的专家组组长、果树专家谢俊华代表全体专家接受了埃塞俄比亚农业部代理国务部长Germame Garuma颁发的奖状并得到了高度肯定与赞扬。
作为专家组组长的谢俊华此前就职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农业农村局,是一名从事园艺领域的高级农艺师。1994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着果树、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至今已有27个年头。
2019年9月18日,谢俊华在埃塞俄比亚Chencha县传授果树嫁接技术。(谢俊华提供)
早在2004年,谢俊华就参加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尼南南合作项目,任驻尼日利亚Adamawa州技援工组组长。14年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并经过层层选拔,顺利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组织的农业援埃项目。
再次踏上非洲这片土地,谢俊华满怀憧憬与喜悦。他和组内八位来自祖国不同地区的成员们共同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援助生活。组内专家们发挥所长、优势互补,专业方向涵盖水稻、小麦、棉花、蔬菜、食用菌、果树、畜牧、水产、农机等领域。三年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帮助埃塞俄比亚的农民朋友增产增收,为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作出了中国农业专家的贡献。
开展调研 摸清当地农业发展现状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部,是非洲内陆高原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埃塞俄比亚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农业政策优惠,再加上本国人民对水果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当地水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谢俊华说。“但我们之前也了解到当地水果产业还存在诸如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栽培管理技术缺失、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与不足。”
为了突破制约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种种掣肘,自援助之初,谢俊华就与组内专家们在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当地水果科研机构、中小水果种植企业等机构与个体户,针对当地水果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潜力等方面开展调研。
在掌握基本情况后,谢俊华独立撰写完成了中、英文版的《对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科技示范村项目南方州(SNNP)项目点的调研报告》和《对埃塞俄比亚南方州苹果产区的调研报告》,并与组内同事共同编写了《第三期援埃农业专家组关于推动中埃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和建议》、《果树嫁接育苗技术》等培训资料和课件。
“专题调研报告通过准确的数据和情况分析,客观反映了当地水果产业的基本问题,解决方案具体详实,为埃方农业技术主管部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技术咨询建议,为其农业产业的宏观管理和规划提供了参考。”谢俊华说。
据统计,本期项目专家组编写和制作完成了43份专业技术培训资料和课件,25项专业合作项目建议书,并向埃方提交了25篇农业专题调研报告。这些宝贵的调研成果都为下一步试点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根据事前拟定的工作计划和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谢俊华与专家组食用菌专家和蔬菜专家一道,结合当地水果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实际,以蒙娜吉莎集成有机农场为依托,建设了一座集食用菌、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技术于一体的试验示范点。
这座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西郊约30公里的有机农场位于海拔2590米的高原,占地面积5.8公顷,有生产技术人员10名,常年生产技术工人25人,季节性雇工30人。
“农场内规划有食用菌生产区、蔬菜大棚区、露地蔬菜生产区和水果生产区,并建设有储水池,灌溉条件良好,这为农业技术推广尤其是苹果培育试验示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农场现有果园管理较为粗放、农艺技术措施落后,试验示范的开展将与之前的管理形成鲜明对比。”谢俊华说。
天气有四季,果树的栽培管理也同样有四季之分。为了让苹果挂满这片高原上的枝头,谢俊华还精心编写了英文版的《果园周年管理技术(落叶果树果园适用)》供当地技术技术人员学习应用。
从春季的灌溉覆土、催芽修剪到夏季的施肥、病虫害防护,从秋季的果实采收、采后护理到冬季的清理果园、树木保护,谢俊华用朴实的话语、详实的数据将示范果园中果树周年管理所涵盖的发芽开花结果阶段、果实生长阶段、收获阶段、休眠阶段清晰明了的介绍了出来,为该示范园开展落叶果树种植示范工作提供了一年四季全时段的指导。
谢俊华扎根示范园,亲自动手操作,开展果园规划设计、定植穴开挖、土地改良培肥、种植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直观展示了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果园建园模式、土肥水和树体管理等技术,为埃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的参考和建议。
埃方农业部官员对中国专家们在技术示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敬业、细致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优异的示范效果给与了高度肯定和赞赏,并鼓励进一步扩大中国援埃实用技术的示范规模,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这些看得见、可复制的简易技术,更好造福当地百姓。
据了解,专家组在本期项目内共完成和部分完成试验示范点建设13个。“示范点的建设严格遵循切合当地经济技术实际、布局科学合理、技术先进实用、服务长远发展的原则,在选点、试验示范内容、理念和技术传达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和方案制定,不但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在基本农艺措施、管理方法、技术推广、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农业从工业人员的技术发展观念和农业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谢俊华说。
技术传承 工作防护两不误
本着“授人以渔”的原则,谢俊华和全组专家一道,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并以理论教学与田间实地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力争把中国的农业实用技术更好地转化为埃塞俄比亚农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当地农业工作者的生产理念,培养本土化的农业技术人才,引导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的快速发展。”谢俊华说。
2019年9月18日,谢俊华在埃塞俄比亚Chencha县传授果树嫁接技术。(谢俊华提供)
谢俊华介绍,本期项目组内的九名专家面向埃方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和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户累计完成培训1518人次,超额完成技术培训任务的目标。
“这些培训真正做到了技术实用性强,基层农民经济可承担,在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丰富当地食物营养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谢俊华说。
在执行项目期间,虽然遭遇了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但谢俊华带领全体专家组成员按照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经商处和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具体安排部署以及埃方相关防疫要求,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具体措施,主动作为、克服困难,充分利用电话和网络等工具与埃方项目官员和工作伙伴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开展在线指导和培训,全力保障埃方技术咨询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专家组在驻地办公期间还积极开展了包括培训课件编写、实用技术收集整理、农业产业专题研究等工作,不但确保了全体专家零感染,还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步推进,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私奉献 品尝中埃友谊的甜蜜
为了援助,谢俊华觉得最亏欠的就是家人。
2004年,谢俊华第一次参加援非项目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生前给他最后一封信中仍在鼓励身在异国的他一定要有毅力面对非洲的艰苦、寂寞和枯燥的生活,要保持身心健康,因为那是一切希望的根本。
“作为儿子,我竟没有能给病床上虚弱的父亲喂过一口水,哪怕只是一口,这是我一生的心痛和愧疚。”谢俊华说。
2018年,再次来到非洲参加本次援埃项目时,他的儿子正在大学校园学习。“原计划想在项目中期让孩子来看看我、聚一聚,但因为疫情没能如愿。三年过去了,儿子已经毕业,自己却还在援外的工作岗位上,在情感上感到很亏欠孩子,但他很支持我的选择,这让我少了一些牵挂。”谢俊华说。
同样,对全体援非专家来说,最大的牺牲也莫过于对亲人陪伴和照顾的缺失。“但每次想到肩负的责任和嘱托,我们都会为我们的援助工作感到光荣和骄傲。”谢俊华补充道。
这种光荣和骄傲来自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来自平凡的感动。
2019年6月13日,谢俊华在埃塞俄比亚南方州Alicho县调研和技术指导时,果农向其端来蜂蜜表示感谢。(谢俊华提供)
2019年,刚刚抵埃的谢俊华带着组内专家们前往埃塞俄比亚南方州Alicho县的一户老农家开展调研。在初步查看老农家的果园后,谢俊华为老农耐心示范了果树整形修剪的方法,并向老农讲解了嫁接育苗的基本技术。示范过后,老农坚持让他们在果园里等他一会儿,请自己的夫人取来了一大碗珍贵的蜂蜜,并坚持一定要让谢俊华和同行的专家尝一尝。
“他用双手把勺子递给我,当我舀上一勺带着蜂巢的蜂蜜放到嘴里时,他开心地笑着,反复说着什么。向导告诉我他是在问我们味道怎么样?我立即竖起了大拇指并告诉老农真甜。他也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接连表达感谢之情。”谢俊华回忆道。
离开时,那位老农和夫人一直站在门口,向中国专家挥手道别,目送他们离去。“返程的路上,向导告诉我们只有最尊贵的客人,当地人才会拿出最好的蜂蜜来招待。”谢俊华说。“虽然短暂的援助的生活即将结束,但这如蜜的友谊一定会代代相传。”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