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6日,中非智库论坛第九届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作为会议的协办单位之一,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中非团结抗疫与公共卫生安全”分论坛。来自中国、加纳、南非、摩洛哥、莫桑比克和瑞士等国共15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在对论坛的致辞提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加强中非学者之间的联系,大家应抓住此次机会,深化信息交流,推动疫情合作,为改善全球健康卫生体系而努力。
研讨会分别就“新冠疫情与中非团结抗疫”和“中非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挑战与机遇”展开研讨。与会嘉宾们围绕中非团结抗疫和卫生合作的主题发表了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
中国前卫生部国际司司长、现中国常驻日内瓦参赞冯勇肯定了非洲各国政府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下所采取的严格措施。他表示,这证明了非洲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非洲疾控中心等国际卫生机构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伙伴国家开展的抗疫合作举措是正确、及时和有效的。非洲在抗击新冠疫情上的出色表现有力地驳斥了许多早期对非洲疫情发展的悲观预测。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提到,在后疫情时代,学者应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实力政治的视角,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民生的思路观察后疫情时代中国在非洲的经济重启阶段所起的作用,从而反驳国际上争对中非关系的不实言论。
加纳驻华大使Edward A. Boateng强调了疫情期间凸显的“媒体政治”问题,指出非洲和中国都需要在国际舆论中传递更客观更积极的自我叙事。瑞士巴塞尔大学的Elisio Macamo教授指出,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非洲总与“危机”联系在一起,但是非洲抗疫的出色表现揭示了一个深刻问题,即在后殖民时代的危机时刻,非洲对国际社会和对非洲人自身来说意味什么。
其次,与会代表也积极评价了中国在疫情中向非洲国家提供的快速、及时和全面的支持, 包括物资捐赠、派遣医疗队、医疗技术信息共享、债务减免、以及中国倡导和参与的国际抗疫合作等。研讨过程中,与会嘉宾提出了众多建设性的建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查道炯教授提出中国可以利用与东亚国家在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合作经验,更好地服务于与非洲国家的卫生合作,并建议从“援助式”道路向“生产合作”道路转变。此外,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Sithembile Mbete教授提到,不久前中国与埃及商议合作生产疫苗,这无疑是重要的合作转型。南非全球对话研究所的Sanusha Naidu博士从流行病外交的视角重新定义中非团结,认为中非关系正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绝不能仅仅用经济聚合体来形容这种关系。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Mustapha Machrafi教授则指出,无论是中非合作论坛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的中非合作机制都突出了“人文关怀”元素,这是与非洲传统合作伙伴国重大的区别。
最后,各位专家对于中非合作论坛和加强中非卫生合作也提出了政策建议。南非非洲研究所博士Palesa Sekhejane认为,根据已有数据,“非洲新冠病患明显多发于之前的基础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身上,提升非洲整体医疗卫生能力还是关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刘民权教授指出,中国通过举国动员支持武汉疫区的经验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非洲可以考虑建立“区域应对机制”,即在非洲大陆各个区域内部建立联合应对疫情的卫生合作体系。浙江师范大学的周倩教授和陈立博士都突出强调了中非之间医疗教育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新的卫生技术的合作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