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产能合作助推非洲工业化进程

2018-08-29 16:53:00 【关闭】 【打印】
  
  2018年6月10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拍摄的由中国承建的布拉柴维尔沿河大道斜拉桥(王腾)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南非约翰内斯堡第10次金砖国家首脑会议上,金砖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金砖国家与非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共谋包容增长和共同繁荣”的主题再次把“工业革命”以及“非洲工业化”的关键词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而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题“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更是把中国和非洲国家的未来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非洲能不能成为未来的“世界工厂”?能否把资源禀赋转化成“非洲制造”的发展优势?中非产能合作在非洲工业化进程中能够扮演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关乎非洲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非洲工业化:愿景与行动 

  众所周知,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优势,但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单一经济结构的制约,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漫长而曲折,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仍非常落后,整体工业化还处于初始阶段,工业产值不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4年报告曾指出,如果按照工业化水平来划分,非洲尚无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只有毛里求斯、南非、突尼斯三国是较为突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余非洲国家均为发展中的工业经济体或者是不发达工业经济体。

  虽然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但非洲国家自独立伊始就把实现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希望通过工业化摆脱对原宗主国的经济依赖,改变依附性的经济结构,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独立初期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再到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行以自由化、私有化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以吸引外商投资等等,一路走来,非洲国家虽然一直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但由于国际市场动荡、自身政策制定失误及执行不力等国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使得非洲的工业化至今仍然发展缓慢,面临严峻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洲国家也行动起来并以更积极姿态和更饱满热情推动工业化进程。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已先后出台了包括《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宣言》以及《非洲2063愿景》等重要发展战略文件,希望通过工业化、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将21世纪打造为非洲发展的世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非盟《非洲2063愿景》,这一计划确立了非洲未来5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方向,立志通过工业化和制造业的发展提升非洲资源的附加值,优化非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在2063年让非洲成为一个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结构多样化、实现经济可持续与包容性增长的大陆。

  实现非洲工业化这一愿景和“非洲梦”的过程中,发展基础差、发展起点低和底子薄的非洲大陆希望与先行发展起来的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分享发展经验,通过挖掘后发优势实现赶超。

  中非产能合作助推非洲工业化进程 

  首先,中非产能合作符合中非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具备发展的强大基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发展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积蓄了大量富余产能,而且拥有发展资金、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及从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丰富发展经验。而大多数非洲国家则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对钢铁、水泥等产品需求旺盛,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渴望引进这些产能,加快工业化步伐。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中国这些产能和装备技术亦完全符合非洲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的非洲因此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产能和装备技术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中非产能合作历史性对接的条件已经成熟。

  其次,中非产能合作还具备来自政府及企业的强大意愿和动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总理李克强早在2013年和2014年先后访问非洲时就提出了推动非洲建设“三网一化”(即助力非洲的铁路网、公路网和区域航空网络等“三大网”及非洲工业化建设)的发展目标。非洲国家也热情期望在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加强与中国的产业合作,在承接中国的优质与富裕产能的过程中推动非洲的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引领未来中非合作的旗舰项目将更多是跨国、跨地区的非洲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带动非洲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化项目。另外,将与以往主要由中国大型国企投资于非洲的能源矿业领域并承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有益补充的是,未来中非产能合作的大军中将出现更多中国私营企业的身影。特别是中国私营企业在轻工业领域的丰富生产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将使其成为中国轻工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另外,在2015年中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的总额达600亿美元的超强度升级版“十大中非合作计划”中(包括中非工业化合作、农业现代化合作、基础设施合作、金融合作、绿色发展合作、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人文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摆在首要和突出位置的就是中非工业化合作,即中非产能合作和推进非洲的工业化进程。为顺利推动这一举措,“十大合作计划”中专门设立了首批100亿美元资金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并为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

  中非产能合作已收获早期成果 

  经过近年来不懈的努力,中非产能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早期收获。自2006年中非北京峰会以来,中国已在非洲5国创办了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尼日利亚广东经贸合作区、毛里求斯晋非经贸合作区和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正在建设和已经运营的中非共建产业园则有近100个。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已经超过1000多亿美元,有35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这些落户非洲的中资企业在非洲大地进行二次创业,为非洲发展及企业自身转型开辟了新空间。

  2015年1月27日,中国与非盟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将在“非洲2063年愿景”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在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中非产能合作的第一批先行先试国家,中非产能合作已经开花结果。

  如在坦桑尼亚,该国作为第一批加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进程的非洲国家,已于2015年4月28日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与坦总理府草签了关于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坦正在制定的5年规划的核心也是工业化,以便与中国的产能合作相对接。从2009年起,坦桑尼亚开始启动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希望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达到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的12家企业入住其出口加工区。中国民营企业河北壮大玻璃公司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市建设了年产60万重量箱玻璃项目,预计今年将投产。

  又如最早落户埃塞东方工业园的中国鞋业生产巨头——东莞华坚集团,自2011年底投资建设华坚(埃塞)鞋厂一路走来已经成为中非产能合作的排头标兵企业。截至2017年底,华坚成为中国在埃塞最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已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22亿美元,为当地解决了7500多人就业。该企业年产超过500万双女鞋,是埃塞最大的鞋业出口企业,占埃塞鞋业出口的65%以上。2017年9月1日,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先生“埃塞工业之父”的荣誉称号,以此感谢他对该国工业发展的贡献。华坚不仅在埃塞创造了传奇,未来还计划在卢旺达、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投资,续写“一带一路”与非洲工业化进程对接的新篇章。

  再如位于埃及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该合作区位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区的起始端,埃及的优质资源将优先配置于此,这一区位优势的黄金契合点对于促进中埃两国战略合作、埃及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提升埃及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截至2017年6月,入驻经贸合作区的企业共有65家(其中制造类企业32家,配套服务机构33家),吸引合作投资额近10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3000多个。其中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商中国巨石集团2012年入驻合作区。该集团一期项目总投资2.23亿美元,设计年产能8万吨玻璃纤维,是目前中国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工业项目。该项目的投产,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带动埃及国内复合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还将对当地扩大就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埃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作为中非产能合作的“一体两翼”,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如今在非洲正红红火火地展开,中国已帮助非洲建成了多条铁路,包括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连接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以及在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建设的铁路。正如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在2017年5月31日“蒙内铁路”开通之日所说,“铁路的开通为肯尼亚新的工业化篇章打下了基础”。 蒙内铁路平稳安全运营一年来,已发送旅客130多万人次,运送货物6万多集装箱,累计为肯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培训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和运营管理人员,100多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攻读铁路本科专业。蒙内铁路还大大便捷了内罗毕与蒙巴萨之间的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时间也由原来10多个小时缩短至4个多小时,使物流成本降低40%以上。铁路建设还拉动了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1.5%甚至2%的增长,并带动了铁路沿线的商业业态形成以及包括港口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

   

  (作者是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