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扶贫工作而言,民族地区始终是重中之重。农工党中央拟在今年两会期间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的一份提案《关于在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就聚焦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这个领域。
提案认为,一些民族地区依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摆脱贫困、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戈壁、荒漠等不宜集约开发的地带,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承载能力差,脱贫基础不牢固,国家虽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力度,但地方财政自给率不足,对扶贫开发、民生改善投入不足。民族地区交通、饮用水、通讯、看病就医、上学读书、农田灌溉、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发展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发展的起点仍然较低,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汉语普及率和使用率不高,制约了发展信息的获得,素质型贫困突出。大多仍沿袭着传统粗放生产生活方式,自我发展能力弱,缺少脱贫致富办法和当家理财能力,大部分群众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摆脱贫困。如:有的地方,政府帮助群众建盖了新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但群众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守着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不知道怎么干,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存在“一刀切”现象。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特殊复杂,而现有扶持政策注重共性的多,特殊性的少,在扶持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有的地方干部工作不够深入细致,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以致于好政策难落地、难见效。
四是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弱,一些社会问题突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十分落后,不能提供有效和完善的社会服务。如在医疗卫生上,现有的设施、技术、人员难以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卫生医疗的基本需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民族文化流失严重,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广播电视、音像制品、民族文字书刊对边境民族地区进行渗透的情况依然存在。
为此,提案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出行、物流成本和信息获取途径。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中出行难、物流成本高和信息不灵的难题。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在“十三五”扶贫期间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互联网等“六通”。对户数较少,有效解决“六通”成本太高,生活环境又太差的自然村、户采用易地搬迁。加快“互联网+”与新型物流网络建设,方便群众商品购销。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改变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智力技能不足问题,采取特殊政策,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完成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推行免费“十三年”教育工程,合理设置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布局,让民族地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入园、上学更加方便;增加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补贴,在现有农村教师补贴基础上增设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稳住教师队伍;加大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工作支持力度,在资金、教材、培训上给予项目资金安排,对民族地区小学全面推行汉语教学,全面提高民族地区民众汉字识字率和汉语使用率;推行免费高职教育,对民族地区初中毕业学生进行有效分流,让大多数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利用现代手段,在民族地区村、寨举办“农民夜校”,提升当地群众劳动和生活技能,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创造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增收新涨点。针对民族地区各族特点,持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原则,帮助民族地区培育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制定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特殊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民族地区发展,进一步搭建农企双赢的利益链条。以村为单位,开发新型民族、生态、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业。以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为资源,深入开发民族手工艺术品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集约化产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