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两家智库与目前执政党的关系紧密,因此不得不让人联想这一“呼吁”可能具有的官方背景,或者它们可能对其政府的政策影响。
自2014年5月印人党执政以来,美印双方在安全合作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尤其是印度莫迪总理的多次访美,以及美印双方通过的《后勤保障协定》,更使得两国安全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人们似乎看到,印度要当美国的“准盟友”。另一方面,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和印度却受制于长期以来的旧问题,加上“一带一路”等新问题,两国分歧不断公开化,两国关系大步下滑。
今年2月底,中印举行了战略对话,可以看出,两国政府都在努力将关系稳定下来,更不希望中印关系继续下行。然而,哈德逊研究所和辩喜基金会的会议似乎表明,印度国内还是有很多人希望印度能借重美国和日本来施压中国,以迫使中国在部分问题上让步。
这一做法可能将适得其反。如果印度意图挟持着对美外交上的“胜利”,来达成对华外交的一些目标诉求,不仅可能更加麻烦,而且可能损害双边关系。中国的民族性格中其实也存在“固执”的一面,基本上趋向于“服软不服硬”。从1949年以来的中国外交就可以看得出来,与美国在朝鲜战场的刀刃相见,与苏联的关系破裂,无疑都显现出中国外交的“性格”。
印度目前的做法有可能进一步将亚洲推向“地缘政治回归”的境地。更悲观点地看,甚至可能将冷战引入到印度洋和南亚次区域。印巴关系的日益对立,俄巴关系的提升,中俄关系的巩固,已经使很多分析家讨论中俄巴形成一派,美印日形成另一派的可能。印度目前的外交做法越来越可能推动这一趋势的形成。
事实上,以中国的所谓“咄咄逼人”为借口发展美印日三边关系,根本站不住脚。一方面,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主张完全合情合法,在2016年7月出台所谓“南海仲裁案”结果后,越来越多的南海争议国家更倾向于接受中国的立场。另一方面,中国追求的是一个开放的海洋空间和地区秩序,主张建立开放、包容的亚太地区安全架构,中国没有排除任何其他大国。
就中印两国关系而言,实际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了。而面对当前的困境,中印关系的历史值得好好总结和发掘,这无疑也是印度反省自身外交的一次良机。
(作者: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