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两会

两会首页|本刊专稿

黄友义:向“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

2018-03-03本刊记者 陈君来源:今日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早期收获。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累计投资超过了180亿美元。与此同时,“目前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一种是担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甚至认为中国是在制定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来打破多年来由西方制定游戏规则的惯例;另一种则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通过‘撒钱’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提出了自己的上述担忧,并就中国媒体如何帮助国际社会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黄友义表示,“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提出的第一个涉及世界一半人口的国际合作倡议,中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仅仅是开始,“(报道内容)既要有‘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更要有故事,通过故事帮助外国人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这个很重要”。

 

  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黄友义认为中国媒体有必要在对外报道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条共商、共建、共享之路,是在共商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点,然后共建;而不是由中国一家掏大钱,最终达到共享,让各国都受益。”黄友义说。

 

  如何提高报道的针对性?黄友义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多挖掘一些外国的例子。他以比利时安特卫普港为例说,作为欧洲三大港之一,安特卫普港是2016年欧洲三大港中唯一一个业务量增加的港口,其中60%的吞吐量得益于中国的“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货物运输。二是培养语言人才。“一带一路”涉及很多国家,要想民心相通首先要找到各国文化共同点和语言共同点,了解各国的文化、法律背景,才能让对外报道更有针对性。

 

  作为今年中国主场外交的一大盛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在中国举行, 黄友义认为,这是一个向外国政要讲述中国故事的好机会。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提出,然而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需求、期待、疑问,比如资金如何使用,项目如何操作等。“(因此)这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规划都会涉及到的重要会议。报道上,首先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背景、地理位置、政治考量,分类提炼,从而了解外国人的关切,增加报道的针对性。”黄友义说,“只有解决好外国人的疑问,‘一带一路’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坚实些。”

 

  对于不久前美国政府通过的《反宣传法案》,黄友义表示,“这个法案显然是要控制外国针对美国的宣传,但是特朗普上台后的行动还不明朗,中国需要高度警惕,自身要加强研究,研究透了心里也就有底了。由于还未看到全文,而法律从制定到实施还有一个过程,所以目前以观察为主,并注意规避风险。”(本刊记者 陈君)

编辑:徐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