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两会

两会首页|本刊专稿

【回顾】才让:中国进入后钢铁时代

2018-03-03来源:今日中国
   作为最基本的工业原材料之一,钢铁素有“工业的粮食”之说。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全世界的一半,钢铁工业是中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供应过剩局面,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加快供给侧改革以钢铁为代表的“去产能”进程拉开序幕。


  钢铁行业如何脱胎换骨,转型升级?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才让。


    中国进入了后钢铁时代


  从1987年入行,才让,这个藏族的第一个MBA,见证了钢铁行业的多次起伏发展。不过这次“去产能”,他认为是“大势所趋”的历史阶段,中国进入了后钢铁时代。


  才让介绍说,钢铁行业最早繁荣在英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相伴而生;之后随着制造业的崛起,特别是美国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全球钢铁制造重心挪到了美国,成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二战后,钢铁制造中心逐渐从美国转到了亚洲的日本、韩国;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主要产能又聚集在中国;下一步,中国的过剩产能,除了压缩一部分,另一部分将沿着“一带一路”输出出去。


  “钢铁行业制造中心的转移过程,体现了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是地域递次发展的传递过程,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才让说。


  如何消减产能?才让认为不能简单地关停并转,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法公平处理。如严格执法,从环境保护、能源消耗以及工业废弃物排放等下手;税收金融也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保护落后;以工艺技术是否先进,装备是否优化,效益高低的角度进行优胜劣汰;产品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也应自然出局。


  此外,才让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应以企业为主,政府统筹协同,员工配合,重点是做好员工的转产、转移、职业再培训、再就业,下岗人员的妥善安置和社会补救工作”。这一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体现:“十三五”期间,安排1000亿元人用于安置冶金和煤炭行业的下岗职工。


  即便如此,目前还有很多地方政府顾及税收和社会稳定,保护“僵尸企业”。才让劝诫“这大可不必”。他列举了几个值得借鉴的国外发达国家走过的产业转型之路。比如美国的匹兹堡,曾经是狼烟四起的钢铁城市,如今已成为了教育之城、文化之城、学术之城。八十年代在英国钢城谢菲尔德的超级Mall,就是欧洲共同体、英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在三座钢厂基础上彻底转化而成的。


  “今年初,克强总理在太原亲自主持了去产能的会议,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的改革决心。钢铁行业肯定还会存在,如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但不会是12亿吨。很不幸的现实是有一批企业必须转移或消亡,我们要理性面对现实,不能心存侥幸,否则会死得更惨。”才让说。


  对于那些可以继续生存的优势企业,也必须面临转变模式,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才让介绍说这一过程不但包含优化工艺技术、优化装备、提高效率、丰富产品,以及降低成本;还包括要向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对国家稀缺的高端制品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经营模式也要相应转换。


    拥抱中国制造2025


  谈到“中国制造2025”会给钢铁行业带来发展机遇,才让说钢铁工业在“去产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只有两条路子可走,一是绿色制造,另一个就是智能制造。


  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美国重返制造业、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重点在以信息化、互联网搭建新的平台。现在重返制造业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基础之上的一种新进入,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德国在制造体系一直锲而不舍。工业4.0是在原来加工制造基础之上加上互联网的手段,可以称之为+互联网。中国的钢铁企业在信息化上也已经有很多尝试,比如能源的消耗转化、环境保护检测,还有整个信息化产品的跟踪等。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大的网络。所以,我认为中国新兴的高端的制造业企业可以用互联网+的形式,传统领域可以用+互联网的形式。”


  面对行业发展趋势,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也作出积极姿态,拥抱“中国制造2025”。


  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冶金研究院为例,才让介绍说以前是简单的放量生产,现在已经转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方向;以前是一般的自动化控制,现在的努力方向是全面‘两化融合’的智能制造。“难度虽然很大,但以后市场空间也很大”。2015年,冶金研究院科研立项,其中多个大项目都与智能制造有关,如3D打印金属粉末,环保减排技术研发,从源头策划就利用智能手段研发功能材料等等。


  此外,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还设立了5000万的创新创业基金,设计了一个相当于项目分红权的结构,鼓励扶持创业创新。这一尝试相当于扔了一个小原子弹,在集团上下引起了不小的变化,无论是从鼓励年轻人的创新热情,还是关注新领域,实现从传统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转移,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制造2025”就是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最后达到智能制造的高度。我相信学起来还是会很快的,只要瞄准方向,坚持不懈,赶的速度和超的可能都是有的。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具体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去做。”才让说。


    中国冶金研发能力直逼世界最高端水平


  两会结束后,才让就要赴德国参加一个国际粉末冶金工业的巡回交流活动。他告诉我们2018年这个国际会议就会到中国来举办。


  “在冶金行业,我们一直保持与国际同行的密切交流,但过去主要是我们向别人学习,现在的变化显示已经不再是单向主导,而是互有长短,各领风骚,是在这个的前提下继续进行深度合作。”才让说。


  以冶金化学分析为例。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王海舟院士连续两届出任为全球冶金化学分析中心主席,换届选举后他已不再担任主席,但全球冶金分析协会的秘书处永久地放在了中国。究其原因,才让认为这与中国市场大,工业基础雄厚,技术研发能力突飞猛进有着密切联系。


  此外,国际合作也以从单纯的学术交流向国际商务合作方向发展。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安泰科技年产值40个亿,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用于出口,与多国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经销商,主要客户的商务关系。


  与此同时,境外收购兼并一些研发团队、生产企业也已展开。才让介绍说:“欧洲美国经济危机以后,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我们正在筛选,这个工作已经做了一两年了,包括前期的法律财务审计、科技咨询、性质评估调查、谈判交接、外汇安排、债务处理。重整之后的业务规划等等,战线比较长。”


  才让介绍说中国冶金行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目前在一些特种高端材料上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不能做的,做不了的越来越少”。他举例说中国每年进口各种钢不到2000万吨,进口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大约只有200吨左右是非买别人不可的。这些材料有的还不是我们不能提供,而是在经历一个实验过程。比如用在航空用材,要经过样机、试飞以及适航认证等诸多环节。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冶金行业科研机构,才让说钢研集团目前有两个工作重心,一是帮助生产企业转型升级,降低成本;与此同时,瞄准替代进口高精产品的研发,拿时间换空间,“中国不仅要做钢铁大国,更要成为钢铁强国”。

  (本刊记者 李媛

编辑:王昱